徽酒,如何再现徽商盛世?

   2023-06-15 互联网3260


  而对于那些有资金实力而又不愿走出去的企业,可能最大障碍就是管理和人才的瓶颈难以突破。

  2、寻找突破的差距

  寻找差距就是寻找动力。显而易见,徽酒的徽商之路的本质就是徽酒如何做大做强的问题,而这必将面临市场中的第一竞争对手——川酒。目前,中国白酒“川老大”的市场格局已经形成,加之浓香鼻祖泸州老窖、白酒大王五粮液、剑南春、全兴等几大全国性强势品牌在衬托,因鲁酒秦池等的原因而促使消费者认同的“中国原酒基地”的美名等,四川出好酒的消费心理也已基本形成,川酒也因此几乎占据了中国白酒的半壁江山。

  2004年,川酒规模以上酒类企业产量50.46万千升,占全国311万千升的16.2%;销售收入232亿元,占全国613亿元的37.8%;利润31.77亿元,占全国58.66亿元的54.2%;利税63.40亿元,占全国158.75亿元的39.94%;入库税金31.63亿元,占全国总量100.1亿元的31.6%。

  同比,徽酒产量20.71万千升,占全国比重6.64%;销售收入44.37亿元,占全国比重7.24%;利税8.02亿元,占全国比重5.05%。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出,徽酒更多的是在打低层次的资源消耗战,而非高价值的品牌战。另外,通过上面的对比,我们可以很清晰地看出徽酒与川酒之间的巨大差距。因此,这二者之间必有一个比较漫长的过程,所以,徽酒的徽商之路最客观现实的做法并非是要达到取代五粮液等川酒的市场地位(至少从目前来看是不可能),而是要同样取得不同区域消费者对于徽酒的认同。

  3、高端定位,尖锋突围

  随着流通渠道市场的加速,区域品牌的全国化是必然之路。徽酒走向全国市场也是发展的必然。但是,走出去并不是通过一定的销售渠道把酒送到外地就算走出去了,这只相当于转移库存一样,只能够在当地市场多了一些选择而已,而不能够给予消费者更多的选择理由。

  许许多多“客死他乡”的酒界故事已为我们做了足够的前车之鉴。如许多徽酒都曾试图进入广东市场,而成功者有几呢?而且,现在的酒也无法做到当年的徽商时鼎盛时期的物资资源的紧缺性的卖方市场,现在遍地是酒,各省有酒,地市县也有酒。不只是白酒的品种巨多,而且酒的种类也颇多,从国内的到国外的等等尽显海纳百川之势。
 
举报收藏 0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隐私政策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