弱者的武器——中国企业国际化进行时

   2023-05-12 互联网3610


  把当今的中国放到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中去考虑,就会认识到今天我们要理解“国际化”,应该是用怎样的一种心态和视角。要不要搞国际化,在过去代表着一种企业发展路径的选择,而在今天,已不再是选择题而是问答题。全球500强中的400强云集于此,中国市场本身就是一个最大的正在国际化的市场,竞争环境早就不再是全运会、亚运会而是奥运会。企业根本上是一种有机的整合资源以供产出的经济组织,在国际企业穿梭行走利用全球资源之时,我们的企业还要固守内外之藩篱,无疑是坐井观天。从这个意义上讲,国际化是一种世界意识,未来中国的主流企业和经济支柱也将无一例外地与别国一样,由一批世界级的“国际型企业”组成。

  当自身所在的市场变成全球最大的国际化市场,中国企业不得不思考,资源全球流动的开放性市场结构中,我们怎样立足?与这些环伺的强敌相比,缺钱、缺人才、缺技术、缺管理、缺规模的中国企业拿什么跟人竞争?今天行走在“国际化”道路上的中国企业,即使和索尼、三星而不是IBM、微软相比,也只能算是弱小的后来者。商场如战场,在与自己的偶像同台竞技时,我们该选择怎样的竞争路径和武器?

  是退缩、逃避,还是尝试、反击?张瑞敏说,“我们不出去,他们就会进来”;而柳传志说,“让戴尔知道谁是联想、谁是杨元庆”。尽管也许只是一种雄心壮志,但王文京对未来十几年中国一定会涌现几个“世界级”的软件企业的预言,更代表了今天的大多数中国企业领导人对“如何把企业进一步做大、做强”的主动思考。

  “我们一定要抓住此次新一轮的全球智力知识服务产业大转移的机遇。”王文京的判断是否准确还未可知,但无疑中国企业家需要这种勇气之外的东西。遍览世界国际型企业中的有所成者,无一不在世界意识之上兼具超常的市场眼光。微软在大型机时代看到了PC,索尼在真空管时代猎获了晶体管,三星在模拟时代坚守着数码理想。即便是在这些重大的产业升级机遇之外,也并非没有弱者或后来者发挥的空间,海尔的国际化大业很大程度上归功于当初其独具匠心的小冰柜在美国市场给它带来的自信,而中兴、华为在第三世界电信市场的默默耕耘如今也已经硕果累累。
 
举报收藏 0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隐私政策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