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乡村包围城市”成功实现宏国际化的台湾省“电脑教父”施振荣便认为中国家电企业在海外的行销是“主控行销”,而神州数码等代理别人产品的IT企业属于“被控行销”。而国内软件企业在规模和技术实力等方面与国际水平的差距更大。也许正因为此,尽管近几年来国内IT企业的“国际化”口号或响亮或低调,实际行动上却都还是走“试探性、小规模”的稳健路径。
但随着戴尔、IBM、微软、SAP、甲骨文等的步步紧逼,国内IT领域第一阵营的企业也纷纷着眼于未来竞争,以或高调的换标、发布战略、海外上市,或无声的拉单子、揽项目、搞合作等方式集体踏上了进军海外市场的道路。
国际市场机遇与挑战并存,在“如何走”的问题上,各个厂商有着不同的模式和思考,但国内企业目前的几种国际化攻略都与其整体的国际化战略紧密相连。从量到质的变化,总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它们在国际化之路上遭遇的问题亦是很多中国IT企业迟早要面临的共同困难。
联想:稳健基调下的宏大理想
武器:打广告树品牌;以低价卖高质产品;用更为通用的新英文标识Lenovo
风险:产品与品牌脱节
PC产业进入微利时代,国内外竞争对手的双向压力
“国际化的联想”是杨元庆的三个理想之一,联想的国际化之路早在1991年就已经拉开帏幕。但在柳传志“稳健”的国际化基调之下,联想的海外业务实际上是试探性和小规模的,主要策略是投入资金打广告和以低价卖高质产品,以达到树立品牌和增强产品市场竞争力的目的。但在现实中,这一策略暴露出产品与品牌脱节的问题,联想的品牌在很大程度上是与其低价产品联系在一起,这显然有违联想的初衷。
去年5月,踏入国际市场多年的联想将其英文标识“Legend”停用,启用新的英文标识“Lenovo”,这标志着联想的国际化战略进入新的阶段。在今年公布的联想最新战略中,国际化被提高到一个相当重要的位置,联想表示将加大海外业务及一些新业务的开拓和整合。新任命的联想集团国际业务负责人乔松表示,“接下来,海外业务将会有一个突破。”据悉,联想扩张海外业务将会首选欧洲地区,而笔记本及台式机将在海外业务中打头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