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范生”海尔、联想、华为的尴尬境遇

   2023-03-08 互联网5000


  怎么破题

  保持成功越来越难,曾被柯林斯写进《基业长青》(1994年出版)里的18家“高瞻远瞩”的企业,在过去10年里,仅有6家仍在“优秀”水准,而其他的12家,其业绩表现已经由“优秀”降至“尚可”。这12家企业,是中国企业仍难以望其项背的迪斯尼、摩托罗拉、福特、索尼、惠普、马利奥特等公司。那么,现在的严峻课题是,即使是堪称中国“模范生”的这些企业,是否会面临着成长危机?为了扼制危机,他们各自做了什么,做得怎么样?

  海尔:重要的仍是固本培源

  进入2004年,海尔主要有两个动作引人注意。

  其一,今年1月开始,海尔开始在全国展开冰箱降价行动,降价型号涵盖四大系列,涉及30多个产品,最大降幅达800元。其价格降幅之大,是海尔过去十几年来的头一次。

  其二,2004年4月6日,停牌将近一个月的港股公司海尔中建恢复交易。据海尔中建发布的公告显示,海尔集团将把它的洗衣机业务,以及持有的飞马通讯青岛有限公司35.5%的股权注入海尔中建,海尔也将成为该上市公司的控股股东。传闻已久的海尔集团借壳上市传闻终于得到证实。

  对于大多数媒介来说,海尔集团借壳上市的消息显然更为“宝贵”。毕竟,与海尔一样同在家电圈里混的“大腕”级企业如TCL的整体上市,不可能不刺激包括海尔在内的别的企业的“改制”、“融资”欲望。

  就注资海尔中建事件,媒介的关注点主要在四方面:①青岛海尔是否会空心化;②青岛海尔什么时候整体注入海尔中建(更名后新公司“海尔电器集团有限公司”);③解决MBO问题;④开辟“资本国际化”通道。

  不错,虽然现在没有资料显示海尔的经营入不敷出,但是海尔对资金的“饥饿感”一直有目共睹。1999年配股,起码配了3亿元以上;2001年初增发融资18亿元。但既然从2001年下旬开始筹划的拟发行可转债25.8亿元计划一直未果,一直在扩张、走马圈地的海尔不可能在资金渠道方面坐以待毙。华为总裁任正非说,现金是华为的“棉袄”。海尔的“棉袄”能够不是现金吗?因此,对海尔而言,通过借壳赢利能力相对垃圾的“海尔中建”,登陆港市,增加“输血”管道,当是不选之选。至于张瑞敏等高管是否会借此实施MBO的问题,自有国资委和司法机关管着。而是否会导致主业空心化问题,外人谁能够比张瑞敏更懂得经营海尔或珍惜海尔?
 
举报收藏 0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隐私政策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