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网上一些经济论坛那么多关于华为的文章,你不得不佩服毛泽东的说的“事物的发展总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正确性,一方面,华为的低曝光率已长此以往,另一方面,关注华为的行为越来越成为一种公众现象。
当然,在“名”与“利”或“势”与“利”之间,华为明显偏向后者。他对利润的嗜好和焦灼,对服务客户的求全责备意识及抢夺定单的不遗余力概念,透露出一股别样的“痴情”,又由“痴情”导致敢于打破规则和程序的、别样的“穷凶极恶”----亦即华为内部鼓吹的“把不可能变成可能”的“狼性”。
客观地说,华为的“笔尖朝下”文化信条未必就比海尔及联想的某些总结更先进,但是华为文化的系统力量,显然震撼着靠价格战或政府撑腰企业的意志(当然,华为自身也不能离开这种环境)。譬如华为的内部活动喜欢邀请各地客户的头头们参加,因为只要他们到华为,就不可能不被华为“洗脑”,然后回到各自公司企业,必然帮着华为传播华为的优秀、华为章法的好。即便具备了这种“魔力”,华为人每遇客户,仍是那样的谦恭小心。任正非对分公司的经理说:“只要你们认为有利于你们的业务,副处长我也愿见。”
处心积虑地开发客户、维护客户包括内部客户----员工,加倍用心力争占领技术高地,心无旁鹜地追逐利润回报。如果说联想是热爱看得见的利益的狐狸,华为则是缩紧身子赶路的刺猬。在我看来,华为比别的企业高的地方在于,别的企业用眼睛发现问题,华为则是用心。
虽然大家都宣扬自己要做“最大”或“最强”,但华为的价值追求显然“最极致”或“最极端”。因此,尽管海尔管理模式的VCD一直在卖,海尔陈年往事的光荣史一直被好事者们搬运着来来去去,但起码见多识广的经销商们不会为海尔感动;而联想尽管在渠道教育和利益分享方面一直很努力,但是“贸易”意识当头,总使人怀疑其打持久战的能力和诚意;惟独华为,也许千夫所指,不认为中国人能弄出什么核心技术,但是华为的不争论、不懈怠、忧患意识、简明程序、实干兴企精神已经赢得了市场和对手的敬畏。一个有意思的事实是:安圣电气虽然卖给了爱默生,但是爱默生除了把华为时期的五天半工作制调整为五天之外,其他一切沿袭华为作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