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止到现在,就其具体攻守型态来说,海尔的策略明显是“取势”为先,“虽千万敌,吾往矣!”有此壮士心态。其当家人张瑞敏在遭遇众多中外媒体人士质疑其海外扩军危险太大时,轻轻用了一反诘:“大家有没有想过,如果我们都龟缩在国内,危险会减小吗?”
海尔的“壮士情结”人所共知,而壮士终归是寂寞不得的。正因为如此,海尔“外出”的每一个小动作,海尔与媒介都会同时自觉不自觉地拿来“说事”一番,譬如在美国弄个“海尔路”,不了解美国国情的中国百姓当然以为荣莫大焉,但是事实真的如此吗?笔者曾说过,张瑞敏是中国企业界最大的“故事大王”,他是最懂整合传播的,起码要比美国的所谓大师舒尔茨要强100倍。“营销即传播”,“传播就是让人们接受传播者想要的信息,而非事实真相。”海尔屡屡获得海外什么机构的奖励、奖状什么的,经媒介一传播,无疑就变成对中国消费者的“心理按摩”了。然而,海尔和张瑞敏都要警惕、要克制自己的“传播”欲望,要防止自己走向“自大”、“自恋”、“自美”的不归路。下过围棋的人都知道,强大的外势终归要靠围住中间的实地才能取胜,否则,对手一旦“空投”成功,被“开膛破肚”的取势者的盘面总是一发不可收拾的。
当然,可喜的是,进入21世纪之后,海尔的兼并行动明显减少了,慎重了。张瑞敏对海尔进入药业和彩电、试图以海尔文化强势改造“莱阳电器”员工的行为(遭遇强烈抵触)都做过反思。不错,海尔抢了很多棒子,但是有些加重了肠胃消化的负担,有些根本就涩得无非下咽。
2002年正式运营科龙的资本大鳄顾雏军,曾在一次员工大会上谈到海尔的“先难后易”海外策略,顾表示他很佩服张瑞敏的勇气,一种为后续部队披荆斩棘开路的勇气。但顾说,我自己是决计不会付出这种代价的,通过收购欧美国家经营不善的现成企业,花几个小钱,改造改造,就可以把海外资源活用起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