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金石谈《中国时报》的“质报”之路
近年来,国内媒体的竞争,犹如无硝烟的战场,风起云涌、此消彼长,纸质媒体竞争尤为激烈。在有限的市场份额面前,各报使出浑身解数,拉动广告扩大收益,却依然是成之寥寥、败亦殇殇。纸质媒体的发展前景如何?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或许台湾媒体的现状,会给国内媒体人很多启示。毕竟,他们曾经经历过与国内媒体不尽相同的历史阶段。
张金石先生:现任《中国时报》广告部总经理,《中国时报》国际广告董事长,《中国时报》广告奖执委会委员,伯华广告董事。曾担任过中央社主编,为台湾《中国时报》广告金象奖、金手指广告奖创办人之一。曾主持过多种奖项的评选及组织,见证了台湾20多年来广告创意的变迁,一直以创新及领导台湾平面媒体界的各种改革,广告分版、换版的创立,对台湾广告行业的发展作出了很大贡献。
在广州召开的第十一界国际华文广告节“华文高手论坛”上,张金石先生以详实的个案和睿智的分析,生动演绎了台湾纸质媒体间的战火硝烟,以及《中国时报》面对挑战的迅亟反应。
尴尬的苹果:“量报”与“质报”的“路线”之争
《苹果日报》来台湾之前,与《中国时报》在某些方面有过多重的交流,包括以前的总编、社长多次访问过《中国时报》,也与我们作了些广告经营与报纸经营上的交流。移植到台湾后,我们从朋友变成了竞争对手。《中国时报》与《联合报》一样,都有50年以上的历史,有自身完整的发行系统,是典型的订户报。《苹果日报》的目标主攻零售,这种思路来自香港,香港报纸基本上没有订户,98%以上靠零售促销报纸。零售报是不可以依靠的,因为零售报读者的忠诚度较低,而且会以每天报纸第一版的新闻、议题来决定是否购买或者买什么样的报纸。《中国时报》80%以上都是订户,我们做了多重发行路线的规划,卖报零售点自己能够掌控的将近一万个,以一个绵密的发行网来巩固订户的发行。《苹果日报》知道《中国时报》、《联合报》、《自由时报》的发行系统不能为其所用,就把目标定在零售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