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时报》:面对挑战 何去何从?

   2023-08-21 互联网2490


  1978年以前,《中国时报》办报还是以“量报”为主,当时为社会主流媒体、大众媒体,主要靠“量”支撑,1983年发行量突破120万份后,成为台湾第一大量报。1988年台湾报禁开放后,各种报纸如雨后春笋般出现,《中国时报》面临着多重考验:是坚持中立立场,维持社会公器的角色,还是根据时局需要调整自己风格?是坚持其正统特色,还是走娱乐、休闲路线?是坚持自己发行量第一的“量报”特色,还是走社会菁英族群的“质报”之路?最后,时报还是决定坚持自己30年前就确立的“开明理性求进步、自由民主爱国家”的中心思想,牢牢盯住“菁英族群85%以上有读报习惯”的现象,走“质报”的道路,靠报纸的高质量、高品位来吸引读者,巩固自己的读者群。目前,《中国时报》的读者菁英族群已经形成,正在培养年轻一代的族群,2003年,我们有意识地提出这样一个口号:知识使你更有魅力。这样的一个口号,满足了年轻一代求上进、求荣誉的心理,影响力相当不错。

  《中国时报》作为社会公器,为了保证其公信力,除在立场上保持中立外,对于报纸上广告的投放也有明确的限制:广告主必须是正牌经营者或者品牌企业,广告的内容必须保证公正、客观,完全摒弃了“给钱就登”的“惟利是图”的恶俗。置入性广告只是一般正常广告外的补充,对于这种广告,只登图片或者作一个产品介绍,不会将其和其它同类产品进行类比或者有意引导消费者。这样的做法,得到了读者和广告主的双重认可。

  《中国时报》采取这样一种方式来妥善解决一些突发事件和敏感问题:先告知事件发生后矛盾指向的对象,再进行平衡、客观的事实报道,报纸为民众提供一个自由言论的平台,给双方公平辩解的机会。任何新闻,《中国时报》坚持的原则都是“一切为了维护公众的知情权,该报就报”,有力保障了报纸作为社会公器的客观性和公证性,提高了报纸的公信力。有人担心,这样会影响报纸的广告收入,其实,这种担心纯属多余,因为读者是最游离的,只会用理智来判断事情的真伪,任何想欺瞒、愚弄读者的行为最终只会导致报纸公信力的丧失以及生命力的消亡。报纸只是引导社会议题,争议出现时,合理的解决方式只能诉诸于法律,而不能借助所谓的人气来粗暴对待或强行制止。
 
举报收藏 0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隐私政策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