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广告,尤其是三大报的广告70%以上的来源都是通过广告代理商,业务员大部分都是到代理商那里争取广告。这样做,并不能做大广告这张饼,我们认为,广告业务的团队要走专业的道路。我们把业务员分为5个不同的组,负责5个不同的产业:汽车、三星系列、金融类、房地产、消费性产品,要求每一个组员在做自己所负责的产业广告时,一定要对产业非常熟悉,每一个人都要去寻找各种资料。比如说一个汽车广告,就要求对每一个厂牌汽车的来龙去脉,每一个厂牌生产什么样的汽车,每一个厂牌的营业重心摆在什么地方都要了解得一清二楚。到客户那里做提案或者谈广告,要和客户谈专业的话题。现在每一个业务员,譬如负责三星的,可以把三星公司包括电脑、手机、家电今年流行的时尚,什么叫变频,怎么来的等等,都弄得非常清楚,能够把整个产业的分析做到让所有专业的客户都能认同。
在价格战后,《中国时报》发行量受到一定冲击,于是率先采用了“异业联卖”手段。首先与台湾光洋机车做联卖,光洋有一款旧款的摩托车,库存量相当多。一辆摩托车大概要3.5万元,我们协议其卖价为2.5万元,订一年的报纸只需要2.8万元,就可以拿到一辆摩托车。在报纸、电视登出广告后,短短两三个月之内,卖掉了6万辆,光洋机车的市场占有率也从第二跃到第一。成功的尝试后,《中国时报》做了相当多的异业联卖,包括手机、电脑等等,维持了报纸发行的数量。后来因为各报的纷纷效仿,最终各报又回到了竞争起点:关键在于报纸内容好不好,所以有了“量报”与“质报”的选择。在市场占有率和营收之间我们作了反思,形成了这样的思路:市场占有率不等于营收,而市场影响力等于营收。
破茧而出:《中国时报》的“质报”之路
《苹果日报》的到来,某种程度上加剧了“量报”与“质报”之间矛盾的激化,二者之间的方向、个性也明显凸现出来了。在三报“传统”与《苹果日报》“另类”的斗争中,读者怎样明确自己的选择,理性地选择真正对自己有用的报纸,也许要经过一个漫长的过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