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时报》今年的营运中心就是要做质报,市场占有率不等于广告营收,我们要做有内涵的报纸。在整个报纸产业由垂直竞争转向水平竞争的情况下,面对电视、网络、广播等其它媒体的竞争,报纸的生存和经营环境比以前更恶劣。怎么办?到底是要维持言论的公正,做广大读者认同的报纸,还是像《苹果日报》那样,走八卦、色情的路线,让广告主不认同?我们还是坚持做质报,要影响整个社会舆论的方向,希望做一份传递主流价值的质报。我们卖给广告主的不是报纸的发行量,不是我们有多少读者,而是我们有什么样的读者群。这么多年的实践表明:发行量不等于广告量,读者多不等于广告效果,关键在于影响力。美国的质报代表《纽约时报》主要发行范围在纽约市内,只有80万份左右,去年的净利润却达30亿美元,另外一个全国发行的报纸,发行量接近300万份,广告营收还没有《纽约时报》的一半;英国的《太阳报》有400万份的发行量,但现在营运困难,这就是量报与质报的最大差别。因为卖报纸的钱是不够纸张钱的,卖得越多,亏得越多,你的报纸办得不好,没人愿意在你的报纸上登广告,你的发行量越大,街头拣废纸的越高兴。台湾企业奖于2003年创办,去年选出的几个品牌,获得了企业界的广泛认同,如安泰保险公司广告就把“获得台湾企业奖”放在第一条。台湾虽然办了很多企业奖,但因为“台湾企业奖”是《中国时报》主办,人们认为它的公信力特别好。
AC尼尔森进行过菁英市场调查,台湾《中国时报》的菁英族群的阅读率为45.5%,超过《联合报》的33%,《自由时报》的30%,这样的结果证明过去几年来《中国时报》走“质报”之路是正确的。菁英族群的定义:个人年收入60万元以上,担任公司的中高阶主管,董事、独立经营者的“超白领阶级”,有家庭的购买决策权,为社会上的意见领袖,具有高度影响力,高收入、高品味,具有高消费能力与社会示范作用。《中国时报》现在的发行量落于第二,原因是我们现在不但不冲发行,还在整顿、精减我们的发行,最近截掉1.2万份报纸不再送了,因为这些读者不是我们需要的读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