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正荣:缺领袖天分 照样成新科首富

   2023-03-08 互联网5040


  进入实验室之后,施正荣暗下决心要超过其他人。因为只有比别人更优秀才能获得导师和同门的尊重,也才对得起自己的付出。几年下来,施正荣已经能将太阳能电池的转换率达到19%左右,当时同门的转换率一般达不到这个高度。

  接下来施正荣又碰到了机会:实验室二楼正在研究太阳能薄膜电池,这种技术一旦应用,会带来强大的生产力。施正荣再次向导师马丁·格林提出加入课题组的申请,导师欣然同意。

  努力就有回报。1992年施正荣获得太阳能科学博士学位,留校任太阳能研究中心研究员;1995年筹建太平洋太阳能研究中心,任执行技术董事,并拥有了10多项太阳能电池技术发明专利。

  在自己的研究领域,施正荣显然达到了一个很多人达不到的高度,对于创业来说,技术上的准备已然充分。

  只懂技术的老大赤膊上阵

  施正荣从事的创业项目是太阳能电池的研发、生产,太阳光能通过太阳能电池转化为电能。而施正荣最大的优势就在于他掌握的几个技术专利。

  照施正荣今天的说法,凭借他在太阳能领域的研究课题,加入澳籍的他可以在国外过上衣食无虞的优越生活。施正荣却在优越的生活环境中看到了理想之光。德国等欧美国家,太阳能利用方面已发展到居民购买太阳能屋顶发电系统,安装在住宅顶层,白天把生产的电能卖给并联电网,晚上再把电买回来;居民已从电能的单纯消费者,变成生产者+消费者。而中国利用太阳能发电几乎是空白。人多资源少的国情,决定了太阳能发电在中国发展的空间更加广阔。敏感的施正荣看到了这个机会,然后就开始了行动。

  如果安于现状,自然不会有施正荣的今天:善于发现商机并转化成行动是走向成功的第一步。变卖家产、带上妻子回国创办尚德,创业时除了技术专利之外几乎一无所有。这是作为一名技术型创业者的坚持和执着——也只能坚持和执着。

  2000年施正荣撰写了一份计划书,在国内几经周折,找到了对此感兴趣的无锡市政府。2001年,施正荣正式回到国内创业,怀揣他在澳大利亚自主研发的多晶硅薄膜专利技术和40万美元——他的所有家当。有技术的施正荣和招商引资若渴的无锡市政府一拍即合。40万美元现金和作价160万美元的技术,共占注册资金的25%,其他75%被8家国有股东持有。
 
举报收藏 0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隐私政策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