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正荣:缺领袖天分 照样成新科首富

   2023-03-08 互联网5040


  扬中人吃河豚天下闻名,可以说,以科学家的身份创业是一种天然的冒险行动,或许这种敢冒天下之大不韪的精神和扬中人施正荣的性格相关,但更多的是一种由自身的技术实力和判断力所带来的信心。

  施正荣说,“我记得在哪本书上看到过康熙皇帝的话:一个人决定做一件事不容易,决定不做一件事同样不容易。我要是没有充分的自信,就不能赶上中国太阳能发电事业的春天。因此,我觉得自信是创业者的第一要素。”

  创业最难的是如何知道哪些该做,哪些不该做——毕竟没有一个现成的榜样可以学习,尤其是对于一位学术研究型的科学家来说。在太阳能的研究领域内有了相当的身份地位和成就的施正荣,在学术领域的研究成果和资历,使他足可以成为一名拿高薪的职业经理人,而在这个时候,施正荣凭什么作出决策和判断(好斗、好强心?屡败屡战,实践出真知?天生的商业敏感……),毅然选择了回国创业?

  技术立身,关键在于技术

  没有任何人的职业路程是先天设计好的,施正荣亦然。施正荣创业的尚德公司以太阳能电池起家,成功的关键在于项目的成功,包括项目的进入市场时间、项目的先进性——这等于是在同业间设立了不可逾越的技术壁垒。而分析机会,选择强势技术立身,决定着施正荣职业生涯的方向。

  1988年,他获得了往澳大利亚公派留学的机会。虽然学物理的施正荣最初只是把留学当作见世面,但在澳大利亚的学习中,一次偶然的机会,他发现太阳能电池在西方国家有着广泛的应用,于是产生了兴趣。

  既然做了研究方向的选择,就要师从最优秀的科学家。他打听到当时新南威尔士大学最著名的太阳能光伏科学家是马丁·格林。

  一个阳光明媚的下午,施正荣敲开了马丁·格林的大门。马丁·格林听说来意之后,告诉施正荣这里不招人。在国外的很多实验室,导师带领研究生做的很多项目都能转化为企业的产品,做项目研究的学生们基本都能从导师那里拿到工资,所以高新项目的优秀导师往往会有很多学生竞相投入门下——这也是学生实现名利双收的最快路径。“我跟他解释,自己就是来学习的,没有工资也不要紧。”能拿到工资当然好,但为了避免被拒绝,施正荣宁愿牺牲工资来换取师从名师的机会。不缺学生的马丁·格林接受了这个来自中国的新学生。
 
举报收藏 0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隐私政策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