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砚用画笔留存老北京

   2023-07-11 互联网2830
核心提示:1941年出生的“老北京”方砚的老北京画作成书了。画画数十载,从来低调、淡泊的他竟然出现在公众面前。 他以画笔记录老北京城,

 

    1941年出生的“老北京”方砚的老北京画作成书了。画画数十载,从来低调、淡泊的他竟然出现在公众面前。

    他以画笔记录老北京城,集结成册的《古都遗韵》丛书正式推向市场。前阵子,还在世的梁思成弟子、文物专家罗哲文见到方砚的这4本454幅老北京画作时,大赞其“功莫大焉”,并相信“将来一定会有人说:画老北京的那个老头儿还真行”。

1

    老骥伏枥,画好每一张画

    方砚原名史万祥,少年时曾拜国画大师刘子久、刘奎龄学习国画;后又师从傅乃琳、沈毅、郭燕先生学习素描、连环画;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是连环画多产画家,到了80年代又创作了《中国古代历史图卷》、《江山名胜图卷》、《九河下梢天津卫》等作品。多年来,他还以中国各民族风情、实用工艺美术为创作题材进行创作,并在实用工艺美术领域发明创作多项实用工艺美术产品,取得多项国家专利,从而取得较好的社会效果和经济效益。上世纪80年代,方砚曾在日本多处寺庙创作佛教题材大型壁画,并在日本、新加坡、香港等地举办个人画展。

    丰富的人生经历却难以抹去方砚心中的老北京情结。他说,成为职业画家后,画过山水,也画过人物,但画来画去,不由自主地,还是画回到老北京。

    北京市文史馆馆员、著名出版专家杨良志曾说:“老北京拆没了,甚至连记忆也没有了!老北京的照片太少了,画作更不用说。”在有生之年,用自己的画笔把老北京的建筑、人情风俗画下来,作为一种记忆传之后世,方砚觉得这是自己的使命。“这是一件很紧迫的事儿,对文化而言是,对我个人而言更是。”方砚生怕自己哪一天画晚了,世人就再也没机会见到了。

    说干就干,毫不耽搁。方砚每天早上6点左右起床,晨跑一个小时,进过早餐后开始工作。他说:“一年365天里,没有哪一天晚上是12点以前休息的,前提是,下午必须睡个午觉。”在他那里也没有周末休息的概念,几乎整年都在连轴转。如此旺盛的精力,恐怕不少年轻人都会咋舌。

    画市井风俗是个综合性的工作,涉及到风景、人物等诸多要素的处理,较之山水画要繁复得多,自然难以求快。有时候一天能画两张,但不能指望每天都保持这样的速度。

    方砚作画的时候特别专注,经常在画桌前一坐就是半天,很少去考虑如果画出来了没用怎么办一类的问题。他觉得如果心神不宁,不能集中精神到一点,老是患得患失,肯定画不好。偶尔灵感迟滞的时候,他就下楼去溜达一圈,略作放松,再回到宣纸前往往就能打开局面了;如果一幅画完成之后,再看却觉得不尽如人意,那就舍弃,重新开始。就这样不断地挑选,重复地审视自己画过的每一幅画,只有他认为过关的作品才能留下来。

    老北京承载了方砚的感情寄托,每一幅画他都画得很认真,没有流水线式的机械复制,更不用说粗制滥造了。

    老照片的数量太不给力,近代中国关系密切的旅行家及政治家莫理循,曾任《泰晤士报》驻华首席记者时拍摄过不少老北京的照片,但照片较少留存于京。而且,方砚觉得那个时候的照相技术不发达,照片始终只是他作画时的参考。方砚一边画一边更加感慨画出老北京留存下来的重要性。

    这些年来,画画几乎成了他唯一的乐趣,为了完成自己的心愿,他放弃了侍弄花花草草的爱好。方砚的远景规划是再画500幅关于老北京的精品。他只想画好每一张画,预计明年这个时候就可以收官,他连新书的名字都想好了,叫《拆后的北京》。

    淡泊名利,书写文化传承

    近百年来画北京的,有1920年

 

 
举报收藏 0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隐私政策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