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的因革损益与中国特色管理理论的探索

   2024-01-18 互联网1380


  儒家“德治”的第二个局限性是,重德轻智。儒家也讲“智”,但是它完全不同于西方文化中的“智”。西方的“智”,重在探索宇宙的秘密,探索物质的结构,探索事物的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探索物质运动的规律,因此较早地发展了物理学、数学、力学,发展了自然科学,发展了工具理性,大大增强了人类征服自然的能力。他们利用发展起来的工具理性,造就了巨大的生产力,把东方先进文明的民族抛在了后面。儒家的“智”重在探索人伦关系,探索天人之间的伦理关系,是用于区别善与恶的心知能力,因而儒家的“智”是一种道德理性。由于儒家的“智”引导人们去探索人伦关系,因而忽视了对宇宙自然的探索,致使我国的自然科学长期停留在原始的、经验的历史阶段,没有能够进入近代科学的水平,造成生产力的落后。今天,我们应该从儒家的局限性中走出来,把探索人伦道德与探索自然奥秘结合起来,推动我国管理科学和自然科学的发展,以发展我国的社会主义生产力。

  儒家“德治”的第三个局限性是,重德轻利。儒家讲“见利思义”,“以义取利”,“义以导利”,这些思想任何时候都是完全正确的。“义”与“利”是人所必须具备的两种追求,如果只求“义”不讲“利”,人就无法生存;如果只求“利”不讲“义”,就不成其为人。人要生存就要讲“利”,就需要物质利益作为基础;同时,人之成为人还要讲“义”,还要讲道德。道德是人的本质规定,人没有了道德就异化为禽兽。正确的利益观,必须是“义与利”的统一。因此,在“义”与“利”之间有一个度,有一个辩证的关系。后世儒者把这种辩证关系割裂开来,把“义”与“利”对立起来,宣称什么“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甚至把追求利益的合理行为看是不道德的可耻的,使之走到了荒谬的程度。把“以义取利”的正确的价值观变成如此荒谬,是不合乎先秦儒家管理思想原意的。但是,先秦儒家却有重德轻利的倾向,正是这种倾向,才导致后来的荒谬。也可能正是儒家重德轻利的影响,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在我国的管理中把精神鼓励当作唯一的手段,把物质刺激当成修正主义而加以批判。现在,我们应该从儒家的“重德轻利”中走出来,回到科学的正确的轨道上去。因此,在我们今天的管理中,既要坚持“义利”统一的价值观,又要反对重德轻利的倾向和“见利忘义”错误。为此,要用辩方法来正确地认识和处理“义与利”之间的关系。西方管理理论,不是从人的道德自觉出发,而是从人的需要出发,用满足人的需要来刺激人的积极性,行为主义的管理就是这样。人的道德自觉和各种需求并不是矛盾的。把人的道德教育和物质需求结合起来,把思想教育,精神鼓励与物质激励结合起来,才是科学的、合乎人性的管理模式,才是唯一正确的激励方法。
 
举报收藏 0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隐私政策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