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的因革损益与中国特色管理理论的探索

   2024-01-18 互联网1380


  儒家“德治”管理把“富民”“安人”作为它十分明确的管理目标。“养民”、“惠民”、“富民”、“富国”是儒家始终一贯追求的目标。民富国强,人民安居乐业,就能天下“太和”,万国咸宁,最终就能实现“安人”的目的。我们在管理中应该吸收儒家的“富民”思想。民富国强是一条铁的历史规律。古今中外的历史都证明了这一点。我国改革开放的一个中心目的就是富民强国。党的富民政策已经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总路线,引导全国走人民致富之路,今天国泰民安是党的富民政策的结果。在企业管理中,也应该贯彻“富民”政策。企业的管理活动、生产活动和一切经营活动都要以“富民”为目标,这是每一个企业的发展方向,根本指导原则,方向正了,企业就能获得发展。企业为国家的富民做出了贡献,企业定会得丰厚的回报,企业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职工的收入和福利也会随之而提高。富民强国可以说是我们所从事的一切活动根本目的。所以,儒家的富民思想对于今天仍然有它的价值和意义。

  我们还可以从儒家“德治”中发掘和吸收许多有教益的管理原则,如诚信的原则、和谐的原则等等,这里不作赘述。以上所述的儒家“德治”的管理思想中的有益原则,都可以吸收过来作为建设中国特色管理理论的营养,把现代管理理论与民族优秀的管理思想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我国现代的管理科学。

  在吸收儒家“德治”思想的有益管理原则时,也必须反思“德治”管理思想的历史局限性。有人说,儒家“德治”管理思想有重德轻力、重德轻智、重德轻利的倾向,我赞成这样的看法。

  儒家“德治”思想的第一个局限性是,重德轻力,即重内在的道德修养而轻视向外力的奋争。儒家虽然也讲“勇”,但是这个“勇”不是勇于奋斗、勇于抗争、勇于向外求索、勇于向自然进军,而是强调战胜私欲、克制自己的那种属于道德范畴的“勇”;在《周易.易传》中虽然也讲“天行健,君子自强不息”,但这不是儒家德治思想的本质和核心。儒家的德治强调道德教化,强调内心修养。对人实行道德教化是对的,进行内心修养也是对的。但是,在实践中往往走向反面。内修的功夫走向极端,就变成了“吾心便是宇宙,宇宙便是吾心”,“心外无物”,“心外无事”,一心向内求索的绝对唯心主义的境地。我们中国人有句口头禅,叫做“与世无争”,这句话作为纯道德的修养,似乎有一定的道理,这就使得我们中国人缺乏竞争意识和竞争的勇气,但人要成就一番事业,不能与世无争,在当今这个世界上,无争,不去竞争就一事无成。内蒙古包头市的邓成和先生为了41,65元钱的长途电话费,花了整整四年的时间去争“一个公正”、争一个消费者的权利、争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不惜与官方的邮电局和当地的法院抗争,受到社会普遍好评。邓成和先生的行为,表明他已经从传统的观念中走了出来,这是社会进步的表现。“德治”强调道德教化,忽视外部因素对人的行为的制约,有忽视法制的倾向,虽然也讲“齐之以礼”,虽然在先秦时期“礼外无法”,在一定的场合下,“礼”即是“法”,但是“礼”不等于就是“法”,儒家讲的“礼”多偏重于“德”的方面,所谓“礼治”更多的是“德治”的补充。因而影响了国家的法制建设。在对企业管理中,解放以后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学习苏联的管理模式,加上当时的历史环境,重在加强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政治思想教育,比较忽视“硬管理”,因而不重视学习、借鉴现代管理的理论和方法,使得我们国家的管理落后于时代的发展,因而使得我国现在的管理一时还难以跟上时代的步伐。
 
举报收藏 0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隐私政策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