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学习问题上,毛泽东曾经教导说:“读书是学习,使用也是学习,而且是更重要的学习。从战争中学习战争这是我们的主要方法”。所谓“拿来主义”应该包含两层意思:一是要对凡是人类创造一切有价值的、有益于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有利于国家发展的一切外域文化都要认真的进行学习和吸收;二是拿来的目的是要“为我所用”,不只是为了拿来而拿来。要“为我所用”,就不能照搬,必须要消化、创新与发展,“食洋不化”是没有生命力的,没有前途的。为此,在学习西方管理理论这个问题上,也必须要“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博学之”,不拒绝西方一切有价值的管理理论;“审问之”,要详细认真地求教;“慎思之”,要严肃慎重地思考;“明辨之”,要辩证地分析,摈弃其糟粕,吸收其精华;“笃行之”,要将其精华与实际相结合,切实地加以实行。在这个“五之”的过程中包含着学习、审视、分析、吸收和实行的全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行”是最为重要的,毛泽东曾经教导说,读书是学习,使用是更重要的学习,学习实践再学习再实践,在实践的基础上学习,在学习的基础上实践。在企业管理的实践中,不断的学习,不断的总结经验,就一定可以创立中国特色的管理理论。
2、创立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管理学,必须建立在继承传统管理理论的基石之上。
在我们中华民族灿烂的管理思想宝库中,除了儒家的管理思想之外,还有法家、道家、墨家、兵家、商家的管理思想。法家的管理思想强调法治,强调他律,强调法律的强制作用,强调集权的权威,强调管理手段的运用,强调尚贤。法家的管理思想追求效益,充满着强力、竞争、严密控制的倾向。道家的管理思想是以“道法自然”,“无为而不为”的柔性管理为特征。所谓“柔性”管理,就是按照事物自身的法则来进行管理,不把人的主观意志强加给事物及其过程,这就是“无为而无不为”;强调“柔弱胜刚强”,认为只柔弱的东西才是有生命力的东西,刚强的事物很快要走向反面。意思是说,人们在认识问题时,不要只看到眼前的状况,要看它的发展和将来;管理还要像水一样,水普利万物而不争利,它虽然柔弱,可是其力量却强大无比。墨家的管理思想强调“兼爱”、“尚同”、“尚贤”,同时还赞成劳动过程分工的合理性,提出“各从事其所能”的原则。在用人问题上的显著特征是,强调“虽在农与工肆之人,有能则举之”,不分贫富、贵贱、门第,只要有才干,就可以提拔和任用。强调“利”和“力”是墨子管理思想的又一显著特征,墨子强调“交相利”,“义者,利也”,“万民被其大利”;“凡五谷者,民之所仰也”,“民无食,不可为事”。墨子强调“非命”,认定人生在世要竞力而争,“赖其力者生,不赖其力者不生”,要与命运、自然进行抗争。人只要能发挥自己的力量,与自然争战就能求得生存。兵家十分重视管理中谋略的运用,管理的战略和策略的正确运用,是获得管理是否成功的关键,还强调管理的环境,即天时、地利、人和的运用等。商家的管理思想也十分丰富,如春秋时期计然、范蠡的预测思想和“积著之理”等,计然根据谷物丰歉的自然规律,来预测一切商品行情的变化。计然提出“积著之理,备完物,无息币”,“论其有余不足,则知贵贱。贵上极则反贱,贱下极则反贵。贵出如粪土,贱取如珠玉”。认为商品的价格决定于供求关系,供过于求价格低时就买入,求过于供时价格高就卖出。范蠡先为越国大夫、上将军,帮助越国灭掉吴国之后,到山东定陶经商。他在经商中运用上述经营理论获得了很大的成功。他“治产积居”,“十九年之中三致千金”,“子孙修业而息之,遂至巨万”(《史记.货殖列传第六十九》),成了当时很有名的商人。白圭是战国时的大商人,他“乐观时变”,根据年岁丰歉和商品供求规律的预测,实行“人弃我取,人取我弃”的商业经营原则,当年岁丰收谷多价贱时,出售丝漆大量收购谷物;待蚕丝大量上市时,则购进帛、絮而出售低价收购的谷物。这样他每年的利润达百分之百。因此,白圭在当时被尊称为“治生之祖”。(同上)可见,在上述思想中,已经包含有商品市场管理、预测与决策等理论。另外还有如管子、吕不韦等诸子的思想中管理思想也十分丰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