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提出了“和为贵”的社会生态平衡的指导原则,是儒家对管理理论所做出的第三个贡献。儒家认为,整个宇宙是一个和合体,天道和合、人道和合、人与自然的和合、人的生理与心理的和合,和合是宇宙共生共存的普遍规律。社会生态和合平衡的核心是人际和谐。“仁爱”之心、“忠恕”之道是人际和谐的伦理学基础。人皆有自尊心,自爱、自尊、自重,同时也爱他,尊重他人,他人也就会尊重你。“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只有互敬互爱,才能达到人际关系的和谐。上下和合,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之间的和合,企业与企业之间的和合,企业与社会的和合,是社会生态平衡基本条件。物质生活的满足,利益分配上的均平、公正是人际和谐的经济基础。用“中道”的来认识和处理人际之间的关系是实现人际和谐的方法论。社会生态的平衡是实现管理目标的基本条件之一。
(五)以“阴阳互补”的方法论为指导,提出了“刚柔相济”的、“宽严结合”的领导原则,是儒学对管理理论做出的第五个贡献。儒家认为,世间一切事物都是对立的,又是互补的。阴与阳,刚与柔,宽与严,君与臣,天与地,尊与卑等,都是对立中的同一,是相互依存而互补的。由此,在实施管理的过程中,上级与下级、管理者与被管理者、领导与被领导之间差别只是相对的,它们处在同一的互补的状态之中。因此,管理者在认识问题、处理问题、实施管理的最佳方法是全面的、中道和合的、“刚柔相济”、“宽严结合”的。这样的领导方法,容易上下沟通,容易化解矛盾,实现有效的管理
(六)确立了以人为本的“富民”“安民”的管理目标,是儒学对管理理论所做出的第五个贡献。儒家始终把“惠民”、“富民”、“安人”作为管理的目标,把“善政”、“仁政”、“王道”、“大同”社会作为其政治理想,把企图营建一个祥和、协调、均平、公正的社会作为其努力的方向。在儒家的治理目标和政治理想中,始终贯彻着人本主义的精神,把民众的生存、欢乐与疾苦放在重要的地位。孔子的富民安人的管理目标,企图通过德政,其中包括德治、均富和教育等方法来达到。孟子的管理目标是“保民”、“仁民”、“养民”,他企图通过“仁政”、“制民之产”、教育来实现。荀子的管理目标是“求治去乱”,进而实现王道政治。他企图通过“平政爱民”、“隆礼致士”、“尚贤使能”三个环节来达到。儒家富民安人的管理目标是他们的民本思想的重要表现,也是儒家管理思想的重要特色,它对于今天来说,仍然具有重要的价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