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建立了以人为本的人性本善的管理模式,是儒家对管理理论所做出的第一个贡献。儒家管理思想有着鲜明的人本主义色彩,建立起了系统的人性管理模式。孔子以“仁”为核心的学说,把人从宗天神学解放出来,使人获得了在宇宙中,在社会、国家中的重要地位,从此以后,儒家始终把人作为研究的对象,人的生存、人的价值、人的尊严、人的教育以及人的家庭和社会组织成了儒学一贯关心的课题。儒学明确断言,管理、治理的核心是人,管理的主体和客体都是人。“劳心者”,“尽伦尽制”的圣人是管理者,“劳力者”或从事某一具体职业的人是被管理者。根据人在宇宙和社会中地位的确立,儒家做出了人性本善的假设。以性善论为基础的人性管理模式,充分体现了儒家管理思想的人本主义性质。孟子认为,人具有先天的“善端”,即善的萌芽,人的善端表现出来就有善心和善德。人所具有的这种善德是人从事一切有利于社会行为的内在依据。表面看来,荀子所提倡的性恶论与孟子的性善论是完全不同的,其实他们只是出发点不同,孟子从善的愿望出发,荀子从人的生理欲望出发,其所要达到的目的都是一样的,即人都具有善心和善德的。在性善论的基础上,儒家重视管理的道德性,把“道之以德”作为管理的主要手段,强调道德在管理的有序化中的重要作用。
(二)注重管理的道德性,把“道之以德”作为管理的主要手段,是儒家对管理理论的第二条贡献。“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是儒家独具特色的管理方法。儒家认定人为万物之灵,人是宇宙的中心,民众是国家的根本,人的本性又是善的,所以,对人的管理不能采取野蛮的、暴力的、强制的手段,而应该是文明的,按人性本有的本质规定确立与之相应的管理手段。“道之以德”是符合人性本善的管理手段。所谓“德”包含有“仁义”、“孝悌”、“忠恕”、“诚信”、“礼仪”等。“仁爱”是德的核心。通过道德的教育来使保持着仁爱之心,培养人的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培养人的道德义务感和责任感,使之内化为“良心”,从而使人获得对为社会作贡献的道德自律性,使之成为人们从事有利于社会的行为的内在驱动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