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2000年6月,广州本田汽车半年间已经生产12180辆,销售12055辆,市场占有率从1.7%,很快超过4.3%。6月20日,骏威投资改名骏威汽车,是香港资本市场真正的汽车股。
2000年9月公布的中期业绩已经展示出骏威汽车的美妙未来:自身营业额3.28亿元,增长12.19%,利润只有189.9万元,较上年同期下跌97%,但得益于广州本田收益,骏威汽车利润仍然大涨14倍,有1.6亿元之多。
2000年9月,广州本田的扩张需要投资数亿元,骏威汽车再次动用资本杠杆,由大股东广州汽车工业集团先发售5亿股旧股,每股作价1.28元,获得资金6.4亿元,然后大股东认购骏威汽车发行的3.5亿股新股,价格相同,这样骏威汽车拿到4.48亿元,大股东也套现1.92亿元。
当时,广州汽车工业集团刚与日本五十铃合资成立了“广州客车”企业,需要资金投入,减持骏威所获资金投资于此。骏威汽车配股筹集的4.48亿元,大部分用在广州本田扩大规模上,剩余资金则被用于扩充销售点和投资零件厂。
这些举动的意义很明显,广州本田是个疯狂的奔跑者,陪玩的骏威汽车需要有实力和它一起玩,不然就会被淘汰。而有大股东护航的红筹公司,有各种办法让自己在这场长跑中变得更有耐力,他们的关联交易和股权活动之频繁,远远超过寻常企业。
我们前面看到的多次集资、配售、股权活动,让很多幕后的国际大投资银行、制造故事的玩家高手若隐若现,没有他们,骏威汽车翻不了身,广州本田也不会这么顺利。
到2001年1月15日,骏威汽车持股95%附属公司广州汽车集团与最终控股股东广州汽车工业集团签订协议,购入后者的全资附属公司广州本田汽车第一销售有限公司51%股权,作价4299万港元。这家销售公司2000年度税后盈利约为1400万元,是注入骏威汽车相对优质资产。
可以看出,骏威汽车在中国汽车市场上的谋略是:持股汽车制造商,还要有销售网络,因为骏威汽车不会仅仅和广州本田一家“独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