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年12月10日,骏威投资在香港资本市场宣布供股集资,6股老股供5股新股,发行11.4亿新股,每股作价0.465元,集资5.3亿港元。
整个集资活动富有戏剧性,设计很具匠心,由广州汽车工业集团旗下全资附属公司——中隆投资公司包销,几乎是一箭三雕。
由于第二大股东越秀企业旗下附属公司──雄华投资公司宣布放弃供股,市场的认购率也只有6成多。代表广州汽车工业集团的中隆投资公司须包销,其在NOL的股权也因此一下子从49%猛增到72.18%,雄华投资公司的股权则从51%跌到27.82%。
广州汽车工业集团通过这种手法,掌握了NOL72.18%的股权。发新股后,NOL在骏威投资的股权被摊薄,但还有63%多。骏威投资的控股权从此被广州汽车工业集团牢牢掌握。
此次配股的设计也相当巧妙,骏威投资除了改变股权结构、拿到急需的资金,还在减债。原先的总负债有9.68亿港元,负债达到资产的3.8倍,通过集资5.3亿元,负债率降到56%。
集资后,公众持股降到18.6%,低于联交所规定的25%界限,很快,骏威投资的大股东开始减持股份。1999年4月23日,中隆投资公司向独立第三者配售6850万股,同时在市场上出售84万股,配售只达到计划的4成,流通股回升到21.4%。5月5日,中隆投资再次配售9185.8万股,两次出让股份6.41%,令公众持股增加到25.1%。之后,越秀企业亦出售了2000万股骏威股份。
1999年是骏威投资大动荡的一年,股权和资本结构变化多,新的合资项目也在筹备中,市场是模糊的,股价也剧烈动荡,2月还在最低的0.345元,7月已经攀到最高的1.5元,11月又跌回0.5元。而运筹帷幄的骏威投资股东们不断变化手法,展现财技,获得多多收益。
1999年5月,骏威投资公布1998年年度业绩,因为获得8865万元呆坏账准备金回拨,公司旗下4家配套零部件企业营业额约5.5亿元,经营亏损5100元,但还是有2363万元利润。很快,7月后这四家不良资产公司被骏威投资出售给母公司,每家象征性支付1元,上市公司负债再减至40%。骏威投资可以说一身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