骏威汽车:4年利润狂涨12倍的红筹传奇

   2023-10-05 互联网2170


  1993年,骏威投资获得3.6亿港元收入,还算过得去。但很快就出现问题,1993年下半年国家实施宏观调控,汽车市场供过于求,广州标致车型落后、质量不高、油耗大、配件贵、服务差等问题一起暴露出来,产品开始积压。1994年起,形势急转直下,汽车积压1万余部,1995年和1996年两度濒临停产,市场占有率逐年缩减,由最高16%降至0.36%。

  广州标致的亏损,马上反映在骏威投资财务报表上:1994年亏损1.5亿港元,1995年再亏2.32亿港元,1996年又大亏5.7亿港元。

  至1997年6月,资产为28亿元的广州标致负债额达29亿多元,骏威投资也随之陷入低谷。1993年2月,股价还在2港元以上,1994年年底跌到0.81港元,1995年年底跌倒0.45港元以下,1996年7月最低股价跌到0.34港元,几乎成为垃圾股。

  浪漫的法国人在中国折腾10年一点也不浪漫了,广州标致三期工程让矛盾暴露。当时总投资预算为47亿元,法方需投入10亿元,法方只承诺以工业产权投入,但最多值1亿元,法方始终不肯投入其余9亿多元现金,同时又不愿缩小其在合资企业的股份。这成为广州标致解体的直接诱因。

  1996年4月,广州政府决定更换广州标致的合作伙伴,一开始法国标致死活不转让股权,但在广州标致已资不抵债的情况下,广州准备破产清算。此时广州标致尚欠法国标致近5亿元,破产清算意味着其不仅难于收回欠款,还有可能影响自身的股票价值。

  1997年10月31日,法国标致以其特有的“优雅特质”,开价“1法郎”将其在广州标致22%的股权转让给中方,中方则把欠下的货款还清。用同样的方式,广州标致解决了其他3家股东的退出问题,中方所付出的代价比预计要小得多。

  4步妙棋重组骏威

  在法国标致退出之后,骏威投资也开始重组。有大把资源的国有企业,挽救亏损上市公司的能力远超一般上市公司,他们最常用手法就是注入优质资产带动业绩。值得关注的是,这些重组一开始就意味深远,有强烈的政府背景。
 
举报收藏 0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隐私政策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