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尼:投资中国

   2023-08-21 互联网2510


  战略定位的失策被认为是索尼印度生产线关闭的首要因素。索尼在一开始进入印度市场时,是定位在一个较高端市场定位,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索尼开始在印度开设工厂时,IT和电子业在印度已经有了一定的发展基础,因此,索尼在印度的生产产品主要以高端视听产品为主,这在一开始是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印度的当地媒体报道称在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索尼产品,包括视听和CTV在内,平均市场占有率在50%左右。

  但这种乐观的格局在90年代末期年LG,三星,飞利浦大举进入印度之后发生了转折性的变化。和索尼不同的是,LG和三星并没有一开始就和索尼拼抢高端市场,而是采取了扫荡低端市场的做法,并迅速抢占了大量市场份额。

  一组数据可以很直观地说明这个现象。根据印度ORG——GFK公司发布的调查报告,2002年10月份的数据是,索尼以33.4%的市场占有率位居市场第一位,LG以13.7%位居低三位,排名第二的是BPL,但LG的增长速度却是最快的,月平均增长为64.3%。而到了2004年4月份,同样是ORG-GFK发布的市场调查数据,索尼在平面CTV市场的占有率是18.5%,位于LG和三星的后面,名列第三,而在印度彩电整体排名是第七位,平均占有率是3.8%。

  “索尼对高端消费电子市场成长空间的过于乐观预测,导致了其在市场定位上的偏高,等到LG、三星开始用价格战对索尼发动攻势时,索尼的市场地位已经危险了”,印度当地一家媒体这样评论索尼的战略。

  问题是,当竞争对手发起进攻的时候,索尼为什么会没有还击的力度呢?

  “生产规模太小”,印度当地一家从事咨询和数据统计的公司认为。在视听产品和彩电产品领域,索尼(印度)仅仅是在哈里亚纳设立了一个生产基地,另外有小部分是通过OEM来进行的,而且,由于工厂并没有设立EMCS体系(EMCS:Engineer,Manufacture,CustomerService,是索尼集团独有的结合设计、生产及顾客服务于一体的一种高效的生产体制),在生产和营运效率并不是很高。因此,当竞争对手发动价格战时,索尼(印度)如果要通过降低生产成本来迎战的话,反而更会导致成本的上升,因为对工厂营运效率的改善亦需要一定的成本——包括时间和金钱成本。
 
举报收藏 0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隐私政策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