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机器 IBM经典发展之路探索

   2023-06-15 互联网3010


  转型,又是转型

  人们似乎早就对IBM的“转型”司空见惯了,已经拥有近百年历史的IBM从来都不缺少变革。甚至从某种程度上说,“转型”这个词现在已经成了IBM的标志之一,而被众多研究企业管理的学者拿来反复品味。即使在今天,许多人也许还在对IBM近十年间的“美妙转身”津津乐道。因为也就是在这个黄金般的十年中,IBM找到并迅速抓住了在互联网时代中最炙手可热的两个“S”——软件(Software)和服务(Service),并用属于IBM的独特方式,一步步把自己的重心倚靠其上。而为什么这样的重大机遇每一次都会被IBM牢牢地抓在手里?IBM的方式又有哪些独特之处?

  从2004年年初开始,IBM正式宣布重塑软件部门的五大产品线,除了为DB2、Lotus、Tivoli、WebSphere、Rational各自赋予了鲜明的色彩形象以外,还在全球推出了面向12个行业的62个解决方案。更重要的是,在营销方式上,IBM毅然摒弃了已经操控娴熟的“以产品为中心”模式,而转向“以客户为中心”,客户的位置又一次被IBM摆在了自己的视线焦点处,而上一次IBM这样做,还是其前任CEO郭士纳(LouisGerstner)刚刚上任的时候,郭士纳重新把IBM拉回老传统:关注客户需求和应用,而不是技术本身。帕米萨诺曾这样评价郭士纳:“他带给IBM这样的理念:不要太沉迷于技术。”

  按照《纽约时报》年鉴中在总结郭士纳重新“唤醒”IBM的过程时所描述的那样,郭士纳在当时推行了三项具体的举措:一是建立了新的服务部门,这也就是现在为IBM贡献了超过50%营收的IBM全球服务部(IGS),用于推销IBM大量的硬件、软件、咨询和维护服务;二是全面拥抱“开放系统”和标准协议,这给了IBM的软件以极大的拓展空间;三是在1995年决定拥抱互联网,将IBM融入“网络计算”。现在看来,IBM软件部门在1995年作为一个独立的商务部门成立,不能不说是郭士纳深谋远虑的绝妙部署。

  “对于IBM而言,软件只是基于硬件的产品的一部分。IBM虽然有很多软件,但从未将其视为一个独立的业务。相反,它们被埋没在IBM的硬件中,或作为附带功能销售。更糟糕的是,这些软件都仅在IBM自己的硬件平台上运行。”美国人MichaelCusumano所著的《软件业的生存之道》(TheBusinessofSoftware)一书中,详细记录了郭士纳当年的苦恼,“IBM拥有4000个软件产品,每个都有不同的名字,由全球的30多个实验室开发。对于如何运作软件公司,IBM当时没有一个成型的管理系统,也没有确定的模式,并且没有将软件作为独立产品进行销售的经验。”
 
举报收藏 0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隐私政策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