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六和的财务人员看到这种情况,就主动提出带着现金到大磅那里,只要司机排队过完磅,就可以立即拿到现金。然后返回去还可以再拉一车原料过来。于是六和的财务在提供这项服务的时候,也与司机们协商,既然效率提高了,可以多拉一车货,那是不是也应该把运费降低一些?
类似这样的事例还有许多。
在六和这样一个“人治”色彩非常浓的企业里,这样的文化当然是与它的领导人的一贯作风分不开的。六和的老板兼创办人总共有3人。最核心的应属原先六和的董事长,目前仍任资深董事长的张唐之。作为一名农学院的毕业生,张唐之曾长期在农业基层一线工作,后来担任淄博的一家国营饲料厂的厂长一职。在这一职位上,张唐之将一家原本亏损累累的工厂带上了红红火火的发展道路。但国营企业僵硬死板的机制却让他越来越难以忍受。1993年也让他萌生了自己创业的念头。
1995年,张唐之找来了他大学时的两个同学黄炳亮和张效成与他一起创办了六和集团。,从此开始了六和传奇般的迅速壮大之路。
由于张唐之董事长近年来长期在新加坡治病,因此记者没有能够见到他。但从其他地方了解到的情况,都描述他是一个行事低调,极其平易近人的领导。据说,在他身体好的时候,会经常自己买些螃蟹一类的东西,然后下到各个基层,与大家一起喝酒吃饭,聊些工作上的或家庭一类的琐事,“完全像自己人一样。”
六和宽松的管理方式,却没使得六和成为懒惰者、贪污腐败的温床。六和员工承认,公司内部形成了一种非常强烈的“比学赶超”的工作氛围,而这种比学赶超的劲头相当程度上是用信息的透明来营造的。
采购一向是中国最不放心的一个环节,也最容易发生一些灰色的交易。六和的管理是如此宽松,难道不怕这些灰色交易的腐蚀吗?六和如今的副董事长黄炳亮承认,六和当然不能完全杜绝这些现象的发生。但即便这样,六和也绝对不会专门去设置一个部门去监督,因为那样浪费的成本更大,更重要的是败坏了企业里的气氛,让员工相互猜忌,而这是六和的企业精神中最反对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