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企业新势力 海外“少帅”

   2023-06-15 互联网3200

  这正是科尔尼全球副总裁谭瑞所称的“第二波效应”。简言之,第一波海外拓展者首要任务在于抢占滩头阵地,令国际业务从无到有,常以销售为主、同时风险巨大。这时公司需要对拓展者有充分信任,所以本企业派出的营销人员是不二人选。但当国际化进阶到本土化的高级形态,外派的本部人员就很难有效调动当地资源,这时,对当地市场和环境真正了解的本土人才成为首选。

 “找到本土人才把自己替代掉,就是首批海外拓展者的历史使命!”麦肯锡顾问吴亦兵如此总结。不过,被替代并不意味着职业生涯就此断送,重新定位、转换角色成为关键。

  吴强曾在金蝶和用友两家软件公司拓展海外业务,他一直把自己形容成“轴承里的滚珠”,即促成海外经理人和公司总部有效对接。一方面,驾驭海外人才为我所用;另一方面,能将总部战略向海外推行。承上启下,左右逢源。“语言能力、通晓国际商业规则、经验的积累,是做好这个角色的必要技能。”吴强说。

  乔松则是遭遇“第二波效应”的另一典型。2003年年末,时任联想高级副总的乔松从内部运营抽身,被任命拓展海外业务,开始与IBM展开并购谈判。一年之后,并购成功。当整3倍规模的IBM PC部门融入联想,原IBM高管顺理成章地成为新联想国际业务的运营者。“摆渡人”乔松则凭借与IBM谈判一年多所积累的语言能力和国际经验成为首席采购官,负责对新联想极为重要的供应链整合。另,与乔松情形相仿的,还有同样经历海外并购的京东方副总韩建国。

  无论“滚珠”吴强还是“整合”者乔松,其协调与平衡的功力决定其能否再上一层。比如,如何说服总部根据海外的不同商业习俗而改变既定规则,如何把海外市场的个性化需求,与总部规模效益和统一管理两大诉求协调起来,被吴强视为一大挑战。乔松需要面对的,则是如何把中美两方的采购团队融在一起、如何将两方的不同规则合为一体的“整合”性难题。

 
举报收藏 0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