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企业新势力 海外“少帅”

   2023-06-15 互联网3200

  龙兴元的故事中最值得提炼的一点是,从掌管海外销售成长起来的他在坐正之后,对国际业务更加亲历亲为,毫不放松。面对《中国企业家》为什么不委派下属副总裁分管国际业务的问题,龙回答:“国际业务即使现在只占总体10%,但这是一个战略增长点,期望能达到70%,我当然不能放手。”龙兴元今年43岁,按照国资委通例,离卸任退休还有近20年。

  实际上,像张、龙二人这样的央企头面人物,已经是一个人数不少的群体。于2003年末升任中海油董事长兼CEO的傅成玉就具有丰富的海外经验。留学于美国南加州大学,自1983起,陆续在中海油与阿莫科、雪佛龙、德士古、菲利普斯、壳牌等外国石油公司的合资项目中任联合管理委员会主席,1995年任美国菲利普斯公司国际石油(亚洲)公司副总裁。

  张、龙、傅的三段人生,给我们划出了一个强烈的惊叹号。中央大国企中,海外业务拓展者走上集团总部领导岗位的“扶正”趋势竟然早在2000年初就浮出水面。这正契合了我们在采访中总结出的一段推论:从80年代改革开放开始,央企派出了大量人才到国际市场游历,同时,这20多年来国企和外资的几百家合资企业,为中国培养了一个巨大的国际化人才库。与此相应,国企的海外少帅群已经成为一个稳定而强盛的团体。

  在这里,我们不妨罗列几位“国企海外领军人”代表。邱子磊,典型海归,2001年出任中海油高级副总裁兼CFO,主管海外业务和国际并购,相传与同样精通海外运营的新任CEO傅成玉不和,于2005年离职。杨华,邱子磊继任者,海归,之前多参与中海油海外并购,任中海油国际有限公司总裁多年。周吉平,中石油副总经理,自上世纪90年代初就是中石油“走出去”战略的具体操作者,1996起担任中石油国际合作局副局长。罗东江,中化集团副总裁,中化国际(控股)股份公司董事长,曾主政数个中化海外机构多年。陈久霖,前任中航油副总经理、中航油(新加坡)执行总裁,主持多项海外并购,年前因期权交易失败下台……

 
举报收藏 0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