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势造英雄
2000年,27岁的刘庆华担任海信集团国内销售副总已整一年。这年5月,忽然被集团派到悉尼大学学习工商管理课程。10月归国,就旋即被任命为进出口公司总经理,开始全权负责开拓海外业务。职业生涯的改变就在转瞬之间,刘始料未及。
刘庆华海外之旅的背后,是以海信为代表的中国家电企业集体“走出去”的大背景,他认为,“在90年代早期,国内就有家电企业开始有意识地涉入国际市场,但绝大多数对国际化没有清晰认识。所以当时重心是进口,在于如何满足国内生产。上世纪90年代末,是已在国内竞争中站稳脚跟的企业真正开始往外走的时代,应该说在2000年这个点,绝大多数尤其是比较成熟的家电企业,开始以出口为先导,系统地进行海外拓展。”
年轻、学习能力强,干销售起家、有营销技能的积累,属于企业的“子弟兵”,了解本企业文化并得到充分信任,这三个特点成为刘庆华被集团看中并委以重任的原因。这些因素,是《中国企业家》采访中大多数竞争性企业挑选海外少帅的共有标准。
跟刘庆华一样,志高空调的张平在接手海外业务之初对国际市场几乎一无所知。之前在志高三年,先做品牌后做营销。张平认为,做品牌跟做营销或者开拓海外没有本质的差别,“都重在一个沟通”。可为什么偏是这样一批人,而不是对海外市场更了解的国际空降兵构成了在中国主流的竞争性企业的海外少帅主体?
“如果你是志高董事长,你会用几百万找个对志高毫无了解的老外做海外市场,还是用工资只有老外十分之一的在企业成长起来的内部员工?”志高总裁李兴浩快人快语,他如此反问记者。在李眼中,这个值得将自己亲身把控十年的营销大权托付的人,具有几个简朴却极为珍贵的素质:诚信、执行力、和对企业文化的深刻理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