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到十年”的推断并不是咨询界人士的一厢情愿,亲力推动国产软件国际化十余年、曾先后担任金蝶、用友副总裁的吴强给出了同样的论断。而在《中国企业家》的采访中,大部分商界人士也对这样的判断表示赞同。
也许,我们可以接着大胆推断:目前在中国企业中领衔海外拓展的人群,就是将要主宰中国主流商业的明日之星。《中国企业家》接下来的寻访主题是:他们究竟是谁?他们真的能够如预期那样,正在向中国商界的最主流和最权威位置逼近?
在长达一个半月的采访和取证之后,《中国企业家》对这个群体有了初步梳理:大致有三类企业,其海外拓展者群体各自具备相应的特征。第一类是操控国家战略性资源的中央国有大型企业,其代表人物比如中海油副总杨华、中石油副总周吉平、中化副总罗东江,这个群体普遍具有海外并购和国际资本市场操作经验,在驻外机构或者合资公司中长期担任重要职位,具备相当丰富的国际化运作经验。
其余两类都属于市场竞争性企业,其中一类是中国市场竞争中的主体,以家电、IT业的大中型企业为主,其代表人物比如海尔副总柴永森、中兴副总史立荣、海信副总刘庆华;另一类是广大的中小企业,它们通常在单一产品上占有极大的市场份额,以江浙一带的“隐形冠军”为主,它们的代表人物则几乎不为媒介所知。
这两类企业目前的海外拓展者具有大致相同的特征:由企业内部所培养,之前有国际经验的并不多见,普遍以营销见长,在拓展海外之初主要从事出口业务。而两类企业的最大不同,则在于“隐形冠军”类的择人标准更加“不拘一格”,只要自身素质能够博得“老板”青睐,而不论学历和资历。
三个标本和一个神秘群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