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政策和资源的倾斜需要数量上的见证。几乎所有的海外扩展企业,都把海外业务份额当作一个硬性指标。比如华为,计划在今年海外业务就超过50%;秦川机床,预备把海外业务从10%提升到70%;出口冠军吉利,要把三分之二的汽车卖到国外;隐形冠军杰克缝纫机,几乎把今后的所有增长都押注到了海外市场……
正如上文提到的,李肃论断“国际化竞争将在五年后成为中国企业完成优劣分化的主题”,罗畅推测“海外业务的比重将在十年内超过国内业务”。一个看重能力的提升,一个强调数量的超越。在这里,两种说法相互印证,得到了划一的注解。
在海外业务占据优先和海外销售增重的背后,是海外领军人不断加重的话语权。一个必然的趋向是,他们开始对企业总部的资源有更大的调动权,对战略决策有更大的影响力。
两重磨练
纵使万般优越,但若就此认定海外少帅们尽可以高枕无忧、只等顺位晋升,则大错特错。个人角色和能力能否跟上国际化的深入和企业架构的升级、能否应对公司政治,将会对当前的海外业务领军人构成严峻挑战。
“长江后浪推前浪,前浪死在沙滩上。”一拒绝披露姓名的某民营企业副总在采访中打趣,他借此暗示,自己有被淘汰的危险。这位副总裁本科毕业,拓展海外市场5个年头,功绩显著。但随着国际业务的深入,由单纯销售进入到整合渠道、建立工厂、打造品牌的阶段,他深觉力不从心。“以前只跟大的销售打交道,现在则要面对广泛的本土人群。就像进入到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语言、对文化的理解、专业技能、人际资源,忽然发现全不够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