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尔”张瑞敏 极限生存二十年

   2023-06-15 互联网3010

  在张瑞敏看来,除了\"偏执狂才能生存\"之外,还应该是\"自虐狂才能发展\"。

  对于国际化,张瑞敏的想法很坚定,他认为根本不允许你考虑是否该国际化,而只能考虑如何国际化。他说:\"不出去就死定了,出去可能死,也可能活,但是出去了通过自己的努力就有活的希望。\"也就是说,做到中国老大的企业,你就必须要国际化,没得选择,不能讨价还价!对张瑞敏来说,人在江湖,身不由己!十几年的刀光剑影,张瑞敏更能知道啥叫江湖,张瑞敏质疑自己的程度绝对比他们\"有过之而无不及\",要知道,海尔的生死存亡也就是张瑞敏的生死存亡!

  海尔去美国设厂之前,海尔在国内已经占据了白色家电老大的位置。十几年走自打品牌之路,海尔品牌在国际上已经有了一定的市场。张瑞敏经过计算,在美国设立一个工厂,盈亏平衡点大约是20万台,当海尔销售量达到了29万台的时候,海尔在美国设厂才开始启动。而且经过多次反复实地考察,并聘请当地咨询专家进行细致的打分。经过综合评估,张瑞敏才最终选择土地和劳动力相对低廉、投资环境较为顺畅的南卡罗莱纳州建立海尔工业园。对于文化的融合问题,张瑞敏同坚持自己的品牌一样坚持自己的文化,美国人只要加入海尔,薪酬、待遇、细节方面完全可以按照美国的方式,但就是在文化方面,张瑞敏绝对不迁就,美国员工也必须接受严格的海尔文化培训之后,方能上岗。

  张瑞敏做事情有一个原则,要么不做,要做就做最好的!海尔美国公司要在美国设立个总部,张瑞敏就花了1400万美元买下曼哈顿的一座标志性建筑作为美国总部,于是,在世界经济中心的纽约,每天有数万辆来来往往的汽车见证这家来自中国的公司,靠实力支撑起品牌。张瑞敏将海尔美国公司的营销中心设在纽约,设计中心设在洛杉矶,制造中心设在南卡罗莱那州。按照美国消费者的要求在洛杉矶设计针对大学生等个性化群体的个性化产品,然后通过纽约直接向全美的销售网络和服务网络进行铺垫和控制,南卡州随时制造出产品第一时间运到全美各地,海尔国际化当中最难的美国战役顺利打响了。接下来,美国的经验很快形成模板,海尔在欧洲、南美、南非、中东等其他地区开始复制。海尔陆陆续续在海外设立了30个海外制造基地。

 
举报收藏 0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隐私政策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