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瑞敏能到海尔,当年叫青岛电冰箱总厂,其实非常不情愿。1984年,张瑞敏在青岛市家电公司做副经理,专管技术改造,分管冰箱这个项目。青岛电冰箱总厂亏空147万,整个生产陷入停顿。张瑞敏带着一个马扎子,包里放两包花生米,频繁坐火车去北京跑电冰箱的项目。在他的努力下,好不容易将德国\"利勃海尔\"的冰箱项目拿了下来,却因为企业资不抵债的现状吓走了派往青岛电冰箱总厂的三任厂长。没有办法,政府领导只能派张瑞敏去上任。张瑞敏内心深处不想去,但是他又怕自己辛苦搞来的项目黄掉,于是和主管领导说好只干两年,工厂能发工资他就走。然后勉为其难,走马上任。
如何管理好一个600名员工的大厂,如何让企业摆脱困境,张瑞敏没有任何经验可循,他到书店里买了大量的管理图书和国外的企业家传记加以学习。只要能把工厂带出深渊,张瑞敏什么方法都愿意尝试,最有名的就是大锤砸冰箱。几个月后,工厂起死回生。到了第四年,靠着\"琴岛--利勃海尔\"电冰箱,海尔产值突破2.5亿元,创汇2000万美元……海尔起来了,张瑞敏却回不去了。政府有税收的要求,员工们有养家糊口的希望,消费者也愿意买到质量好、服务优的产品,到后来,国家希望有这样的一块牌子,张瑞敏发现总不能在自己手中把牌子创立起来,再在自己手中毁掉,他意识到自己走上了一条不归路。
张瑞敏没有任何前人成功的经验可以借鉴,只能靠悟,但悟的过程也是一个不断\"否定和自我否定\"的痛苦过程:\"搞企业,如果你悟不出来,没用;别人告诉你也没用。真的,就像禅宗说的,借来的火点不亮自己的心灵。只有靠自己。真是很痛苦。你如果悟不着呢?你如果悟错了呢?就像媒体上说的,张瑞敏不是神,也是人,也要犯错误。所以我是时时刻刻在琢磨。就像在走钢丝,每天都是在找走钢丝的感觉。如果你哪天没有走钢丝的感觉,那你就差不多完了。\"
别人看着我们很风光,其实我们是骑虎难下,骑老虎看着很威风,但你根本下不来,这才是最深刻的道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