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中国草根银行家的16年奇迹

   2023-04-12 互联网4170
核心提示:  今年6月,浙江大学经济学教授史晋川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谈到,浙江企业家中,他寄予最大希望的一位是台州市商业银行行长陈小军

  今年6月,浙江大学经济学教授史晋川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谈到,浙江企业家中,他寄予最大希望的一位是台州市商业银行行长陈小军。这是一个记者从未听过的名字。

  史对浙江商人无疑是非常了解的,但在群星熠熠的浙商中,为什么他推崇的竟是鲜为人知的陈小军?

  三个月后,记者两次赴浙江台州,希望找到答案。

  陈小军年仅42岁,外表温和,态度平易而坦率,与约见他的困难形成强烈对比。

  在随后两周的采访中,记者与台州市商业银行管理层、普通员工和客户广泛接触,与陈多次长谈,最终理解了史晋川的期许,并吃惊地意识到,自己正在见证着中国真正的民营化银行和真正的银行家的出现——他们于民间的土壤中诞生,极好地适应了中国现实,改变了一地的金融生态。

  当中国经济正困于数以万亿元计的金融黑洞时,陈小军和他的银行更有了被记录的意义:只要有适宜的土壤和空气,中国完全可以诞生一流的银行和银行家。

  25岁的信贷员成了银座主人

  1980年初,当17岁的陈小军在共和公社农村信用社,为三五十元的农业贷款收不回来而苦恼不已时,他一定没有意识到,这是他银行家生涯的开始。在这里他形成了对金融的第一个判断:信贷风险要控制在贷款时,形成后就很难收回。

  一个月后,他调到另一个农村信用社当企业信贷员,这时一笔贷款需要3到5人签字,常常是基层领导最后拍板,出了问题谁也没有责任,他有了第二个基本判断:信贷需要有自主权,需要责任明确。

  陈小军是台州路桥人(1994年以前是黄岩县路桥镇),父亲在农村信用社工作了一辈子。初中毕业,“含着眼泪离开学校”后,陈小军子承父业,让父亲感到欣慰。只是这样妥当的生活在8年后出了轨——起因是一张报纸和一次街头偶遇。

  1988年初,一张报纸上报道了温州农民成立信用社的消息,读完之后,“我也可以做”的念头便缠住了陈小军。只是,四处询问之后,答复让人沮丧:温州是国家特批的,路桥不行。

 
举报收藏 0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隐私政策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