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着历史的长镜头往历史的更远处看去,我们可以看到,在中华民族的血液里,一直暗藏着大赌的基因。
中国历史上,作为商人的最大赌者,莫过于春秋战国吕不韦。虽然在史学界仍有争议,但吕不韦押宝秦国当人质的皇子,在秦公子危难之时,赠美人于皇子,并出钱出力,最终让秦公子之子成为了名垂青史的秦始皇的故事,仍成为正野两史对吕不韦的最主流描写,而“吕不韦大赌秦始皇”的史实,更由于影视界的艺术化再创作而普及进入当今中国百姓的视野,成为广为流传、饱受争议而又妇孺皆知的历史故事。我们姑且不去争论事实本来的真相到底是如何的,单就吕不韦本人的命运来说,“大赌”最后不是“大赢”,而是死于自己的亲儿子之手。大赌的结果,令人寒栗。
历史的长镜头再次拉回到现在。
在最近的十年中,一个被广为报道的“大赌不赢”的实例,就是长虹倪润峰1998年的“垄断彩管”之豪赌。1998年7月,彩电大王倪润峰在大祭价格战的同时,根据市场供求关系的走势,抓住国家打击走私、严把彩管进口许可证的历史机遇,据于“第一押宝”中国的几大彩管供应商是讲信用的,卖给他的彩管,即使货存在他们那里,他不会再卖给长虹的竞争对手;“第二押宝”中央政府有关部门是讲信用的,会严把彩管进口配额,因此毅然“大赌”,垄断性全部购空彩管。这是举一家之力,与整个行业为敌的世纪豪赌,一旦成功,国内的其他竞争对手不是倒闭,也将是遍体鳞伤奄奄一息,但倪润峰忽视了一点:长虹的竞争对手们,也都是国有控股企业,而且都是各个省市当地的利税就业大户,国家不会为行业老大的垄断利润而坐视其他几家的日落西山。最终,长虹这一轮的豪赌以长虹自己的巨大库存而落下帷幕。真是大赌不大赢啊。
中国企业家的大赌基因,不仅表现在国内的股市上,同样,还走出了国门,表现在海外期货市场上了,目前最为轰动和影响最广泛的,就是中航油(新加坡)公司的巨亏。在笔者“中国企业分析之四”《陈久霖的战略与政略》一文中(见〈经济观察报〉2005年3月7日第48版)已有评论,不再赘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