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企业分析之六:中国企业不能大赌大赢

   2023-05-12 互联网3400


  笔者不敢苟同之处在于,第一,中国企业国际化,前面分明有着其他国际大公司的“向全球扩张留下的悲壮身影”,为什么一定还要选择“一步到位”的全球规模,一跃龙门式的仓促战略实现方式?别国公司悲壮,所以我们中国的联想也一定要走一条悲壮之路吗?同样实现专心做PC的国际化战略,仍然可以稳步渐进。不要相信国际大牌专业服务公司拿出的购并整合分析报告,说一旦购并整合之后,就如何在能力上相互匹配,如何可以和DELL公司竞争。君不见三年前HP购并康柏之际,同样也有国际大牌专业服务公司拿出同样的分析报告吗?查一查《环球企业家》杂志2005年3月号第88页那篇题为《最后的超级明星CEO》的封面故事,就可以知道了。但HP购并康柏的结果呢?事实证明,恰恰是战略本身有问题。

  第二个不敢苟同之处在于,对于联想来说,这次破釜沉舟的壮举,真的能获得中国乃至全球PC产业的定价权吗?依笔者看来,联想在中国PC产业的定价权,不需要购并IBM的PC业务;而联想在全球PC产业的定价权,即使购并了IBM的PC业务,也是不可能获得的,因为,一是有DELL这个低成本低技术高效率的全球PC业务老大在,二是IBM的PC业务是连续亏损的,所以,购并之后的首要任务是赢利,还谈不上争夺定价权。

  第三个不敢苟同之处在于,对于联想,真是“失败则彻底失去翻本的机会”吗?依笔者看来,柳传志的值得学习和叹服之处,就在于这里。如果这次购并真的失败,对于香港上市的联想集团,对于杨元庆,可能失去翻本的机会,但对于联想集团的大股东之一联想控股和柳传志本人,由于还有其他三块业务,尤其是还有联想创投和联想投资在握,沉没的最多是一个舰队中的一艘大船,而不是甲午海战中的整个北洋舰队。

  即使这么说,笔者还是认为联想这次“大赌”能够“大赢”的概率低于10%,基本上属于10年一次的胜出概率,因为这种操作,已经超过了联想中国高管团队原来轻车熟路的经验范围。老百姓的一句话值得我们反思“大赌大赢”:“没有金刚钻,不揽磁器活”。
 
举报收藏 0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隐私政策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