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企业经营环境的营造者变成民营企业家的左膀右臂,这种从政到商的跳跃在江浙一带已被泰然接受。而政府中一般干部到企业谋职的更是司空见惯,牙刷大王江苏三笑集团的常务副总裁王宝勤,1992年前就曾是扬州市计委的工作人员。
这些很有些级别的官员在任时,大都以“亲商”形象出现,与民营企业家的关系更像是朋友。基于对当地经济的了解以及自己所拥有的资源,他们为企业家出了不少点子、帮了不少忙。江苏琼花集团老板于在青之所以聘请前扬州邗江县副县长顾宏言做总经理,就是因为主抓科技和工业的顾宏言此前与当地企业老板交往甚密,而且常常以授课的方式扮演了“企业培训师”的角色。
企业吸引官员,自然不能排除利用其多年从政铺就的“路子”的原因。但总体而言,这种选择与一些企业包括外资企业雇佣官员单纯为“公关”的做法相比,有相当的理性成分。这些辅佐企业老板的前政府官员,通常具备驾驭复杂局面和制订规范的能力,客观上也对这个阶段的企业起了积极的作用。
这种选择相对理性的原因还在于,尽管政商有别,但这些本地的官员比起那些来自国有企业、外资企业的管理者来,可能更易与当地的企业家找到共鸣,因为他们与当地企业有先天的接近性,对这些企业的资源、长处和“短板”、瓶颈有相对清醒的认知,甚至熟悉这些企业家的脾性,通常不会有明显的“改造落后”的高姿态。更为企业家看重的一点是,在合作之前,他们与前官员彼此间已成功建立了基本的信任关系。双方潜意识中都抱有“对方不至于坑我”的预期,老板们对于这些前官员的道德考察就轻松得多了。
如果这些人能完成政府官员到企业的角色转换,他们将得到较高的价值承认。只旁观而未曾深入介入的劣势,是阻碍这种角色转换完成的最大障碍。大多数人在企业中呆下去还是不困难的,少数人会成功完成蜕变。另外,这些人此前没有被市场明确定过价,而未经定价的前政府官员,其心理价位与老板的估价很可能有落差。据说吴敏一刚辞官时,有企业开价年薪百万,被他一笑置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