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认为,对现阶段的中国企业而言,GE的多元化属上乘武功,基础差的初学者不仅会落得个照猫画虎,而且极易走火入魔。然而,这里所谓的多元化,与东宇等中国企业的多元化,二者是同一个概念吗?为什么中国企业表现出强烈的“非相关多元化”倾向?“企业多元化成功率低”这一在美国成熟市场上得出的结论,对于指导国内的企业实践究竟有多大的适用性?
东宇的多元化与GE以及迈克尔·波特所说的多元化,语境差异其实极大。首先,中国的企业抓住一个市场机会做起来,在当地做得不错。再往大做,就意味着要走出本地,走向全国。但中国地域经济割据的特点,使得企业走向全国的壁垒非常高,导致边际投入产出很低,这制约了企业向外扩张的积极性,而起家的产业只在本地发展,空间必然受限。将起家产业所聚集的各种资源和能力尤其是当地的政策和资金支持的资源进行简单复制,就可轻松进入另一产业,且边际投入产出相对理想、既有资源效益最大化。
其次,在一个专业方向上管理百亿规模和管理10亿规模所需要的能力完全不同,绝大多数企业往往无法形成这样的能力,转而通过在多个产业进行浅层次经营来达到扩大企业规模的目的。目前国内市场上一个企业脱颖而出的主要模式还是“单一产品的大规模营销”,对广告的投入要远远大于研发的投入,因此企业在既有产业上的主业优势也远不如迈克尔·波特研究的那些美国企业,其大规模、浅层次开发市场的方式也决定了其往往过早遇到产业成长极限(虽然各自产业不同,但10亿元规模是一个比较常见的增长瓶颈),对外投资的欲望自然无法遏制。
因此,GE的多元化可以秉承“数一数二”的原则——即GE只做能成为老大和老二的行业,而如果按照“数一数二”原则,东宇现有的极端非相关多元化格局可能就被完全颠覆了,因为我们迄今为止尚找不到一个东宇可以在国内“数一数二”的产业。
这样来看,国内历时弥久却又时常翻炒如新的多元化与专业化之争,其实和国外企业所说的根本不是一回事。在迈克尔·波特和杰克·韦尔奇看来,多元化和专业化是一个企业战略选择的问题。而国内企业探讨的多元化和专业化,是生存空间的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