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化打基础、多元化上规模”就这样成为中国企业通过实践给出的结论。从胡润编排的“福布斯2002中国百富榜”来看,虽然在多元化产业的分类下面只归集了11位富豪,但国内公司倾向于多元化已是不争的事实。胡润对此解释道:“事实上,排行榜上几乎找不到一个企业只做一个行业的生意,但之所以只把11个企业划归到这面大旗下,是因为它们的产业布局比较平均,不同产业的比重难分伯仲。而其他的企业,通常有一个特别突出的核心产业。”
另外,国内正处于快速工业化带来的高速增长阶段,几乎无法套用成熟市场的朝阳行业和夕阳行业来界定产业吸引力。事实上,在国内产业热点转换频仍的情况下,适度多元化的短期策略对于迅速扩大现阶段企业资源积累、确定长期产业方向等都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总的来说,在国内现阶段的市场竞争条件下,多元化公司通常可比专业化公司获得更大的总营业规模,虽然这并不表示前者在单一产业的运营效率上比后者更高。以国内多元化和专业化较为突出的海尔和格兰仕为例,尽管海尔旗下的产业几乎已经没有国内“数一数二”的,但这并不影响海尔以720亿元的年营业额雄踞国内家电业龙头地位,而格兰仕虽然已经把微波炉做到了全球最大的地位,营业规模也只有60亿元左右。不过,如果计算最终两者实际上为股东赢得了多少利润,海尔未必能够占得上风。
如果抛开产业的概念,更看重所谓的“快钱机会”,实际上从事多元化的国内企业或者企业家更能够快速积累自己的资产。
一个比较典型的对比案例是,“福布斯2002中国百富榜”上被归于多元化产业之下的海星集团董事长荣海和榜上无名的和光集团董事长吴力。两者不仅当地政府关系均良好、年龄相近(吴力49岁,荣海46岁),而且掘得第一桶金的产业背景也完全一致,海星于1992年成为康柏中国总代理,和光于1994年成为IBM中国总代理。对于已经从PC代理业务中积累了数以亿计现金的海星与和光而言,1997年是具有标志性意义的一年:海星在这一年里在《西安晚报》头版刊登了“2亿元投到哪里去?”的半版广告,从而迈出了大规模多元化的第一步;而和光则在这一年年中以1000万元的代价聘请了当时的安达信咨询进行战略咨询,并在两年后开始了大规模收缩包括金融业、房地产、制造业等多元化业务的专业化之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