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中国最大的投资伙伴之一,飞利浦早在1985年就在中国设立了第一家合资企业。飞利浦目前在中国市场的累计投资总额已超过34亿美元,在上海、苏州、南京、沈阳等地建立了30家合资和独资企业,连续六年出口年均增长27%,甚至高于中国电子行业出口增长24%的平均水平。在2000年,飞利浦在中国的业绩达到了巅峰状态,年营业额接近55亿美元。
与此同时,不和谐音也开始奏响:欧盟针对中国彩电的反垄断诉讼中,飞利浦成为最主要的起诉方;中国节能灯接受欧盟反倾销调查时,飞利浦是提起诉讼的三家欧盟节能灯厂之一。当中国彩电、节能灯相继被逐出欧洲市场后,瓜分其留出的市场份额的行列中,飞利浦赫然在列。
一个是中国人民的“老朋友”、亲密合作伙伴,一个是“执专利大棒阴谋陷害”中国企业的欧洲大佬,飞利浦忽然呈现的两面性,让注重感情的中国人很难接受,也很难把这些和一个世界知名的大公司联系在一起。耗费十年苦心经营的“中国人民老朋友”的形象轰然倒塌。自此,飞利浦欧洲总部有任何风吹草动都会殃及飞利浦中国的各项业务。在此后的两、三年里,飞利浦在中国的业绩连年下滑,曾经连续7个季度亏损,年营业额整整减少了5亿美元。或许不能把整个公司的业绩下滑归于得罪了中国人,但失去中国市场的信任确实令2001年上任的柯慈雷痛惜不已,毕竟飞利浦中国的整体运营对其全球业绩贡献率已超过20%。
飞利浦在中国的问题还不止于此。其中国区的各公司缺乏沟通,各自为政的情况非常严重。人们甚至会发现,为飞利浦“节能灯倾销案”而迁怒于飞利浦半导体公司纯属冤枉。二者除了同时顶着飞利浦的帽子,并无半点瓜葛,真的不是“同一个”飞利浦。
这些与飞利浦来华的初期发展策略有很大关系,也算一个历史遗留问题。尽管飞利浦在中国部署了庞大的业务领域,战略作用举足轻重,其中国总部却并没有得到相应的地位,飞利浦公司1985年就开始在中国投资,但与其它跨国公司所不同的是——它并没有先在中国成立一个总部,由总部来决定各业务部门的投资,而是由各个产品部门自己寻找合作伙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