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煤矿,郭第一次感受到生活的极端残酷,生命的不堪一击。矿井里,人特别渺小,要生存都得提心吊胆。随着周边的工友不断死去,郭很后悔当初选择下井。他原本只是认为从农业转到工业,报酬会高些,却不料竟有如此代价。“井里黑压压的,一块石头松动,就可能把你压死。”
在煤矿工作的最后两年,郭作为工人阶级的代表去“占领文化单位,占领上层建筑”,编中学生读的政治经济学教材。其间发生了两件大事:唐山大地震,毛泽东去世。
1978年,郭进入大学学习。此后,虽有说不完的困苦,道不尽的辛酸,但再没有遇到能挡住他前行的巨大危机。
以前,郭还时常梦到自己又回到煤矿,又下井了。醒来惊出一身汗。“自从鸿润成立,几乎没有梦到过下井,”郭笑着解释说,“太忙了,躺下就着,做梦的时间都少。”
管理者就是“教练”
与经济学家比肩。1991年,《中国工业化问题初探》出版,郭是第一作者,经济学家胡鞍钢是第二作者。此书中,郭的研究能力得到一些展示。
“胡鞍钢为达目可以牺牲很多东西。国外说他越来越左,成天为政府说话。他其实是弱势群体代言人的姿态。家庭方面,在美国的老婆和他离婚,孩子都留在美国。他自己患糖尿病,每天吃饭时都要打一针。这些他都不在乎。我和鞍钢有一点不同,我既看中目的,也重视过程本身。为达目的我会不懈的努力,同时也享受追求过程中的愉悦,不在意最终的结果。”
管理上,郭强调人性化。他认为,现在社会的发展本身就是多元化的。不可能再像过去一样按照一个人的思想行动。民主本身是大家的意见都能得到表达,不是达到集中,而是妥协。管理,就是让每个人的意见、能力、事业心充分表达出来,企业发展才有内在的东西。
经历了近10年的发展,鸿润人员流动比较正常。现在的核心管理层六人中,一起创业的还有两个人。“人员不能只进不出,也不能大进大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