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对于医疗器械的整合平台“创新科技”,2001年3月之前只有“复星实业”和“复星医学”两个法人股东,分别持股90%和10%。在2001年3月份的增资扩股中,公司总经理兼“复星实业”副总经理的丁晓军也出资120万元参与了增资,占3%的股权。
在采用增资扩股的方式收购知名的中药国有企业“花红药业”的增资扩股协议中,原广西花红药业厂厂长、现“花红药业”董事长兼总经理韦飞燕及其管理层共6个自然人也参与了增资,但具体持有的股权没有披露。
而在整合西药国有企业“重庆药友”中,虽然我们没有直接发现管理层的身影,但在股东中出现了以“重庆药友”前身“重庆制药六厂”命名的“重庆制药六厂职工持股会”。即使在“复星朝晖”、“复星药业”等企业中,我们也发现“复星实业”及其关联公司持有的股份一般都是百分之九十几,而剩下的百分之几,我们猜想很可能就是管理层持有的股份。
此外,“复星信息”旗下最为成功的媒体《21世纪经济报道》的广告经营公司“上海21世纪广告有限公司”中,也有管理层的股份。
“复星”的人力资本管理机制
复星从来不对高级人才实行定编、定岗、定责式的管理,这种“三定”管理方式只在复星的底层员工管理中才用。高级人才的激励方案不与纵向比(同一岗位的历史比)、不与横向比(集团同一级别、规模的其他人比),主要应与这个人才的市场行情比,与他进入企业后可能带来的价值比。高级人才引进上的“一人一议”政策,极大地加强了复星与国有企业甚至外资企业的人才竞争力。
复星把人才作为资产来管理,即把好人才资产的保值增值关。以前企业丢了一部相机都会有人赔偿负责,可走了一个人才却很少有人承担责任,这种制度最大的缺陷是没有把人才当成资产来管理,容易造成人才流失。复星中高层人才的流动率之所以能保持在很低的水平,重要原因就是复星把人才当成资产在管理,充分重视人才,流失了一个人才,相关领导都是要负责任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