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对于复星来说,众多的专业公司涵盖众多不同的行业,但除GE外还很少有其他企业能够证明多元化能够成功。面对这样的质疑,梁信军则不以为然,“我们是看好一个团队才投资的。当然我要派财务总监,复星的原则是给经理人权限,但经理人要给我透明。”梁信军还称,“我们是通过合适的激励机制让那人与复星整体的利益高度一致。”
从复星的旗舰企业“复星实业”,我们的确可以看到:虽然主营业务并不出色,但它能依靠旗下众多企业的投资收益保证整体利润不断增长以及现金流量的相对稳定。从母公司财务报表来看,1998-2002年间,“复星实业”母公司的经营活动净现金流入累计只有6620万元,而同期“复星实业”从所投资的下属公司中通过分配股利共获取净现金流入则达到了1.8亿元。那么,复星是通过怎样的合适的激励机制“让那人与复星整体的利益高度一致”的呢?
我们发现,复星在收购整合一家新的企业时,往往会通过让管理层持有部分股权的方式来达到这样的目的。郭广昌对媒体称,“集团层面就我们5个人有股份,但是新来的人会在他分管的专业公司里面有股份,这样既有激励,也使得他必须把他分管的业务做上去。”
这一方式体现在“复星实业”对生物医药产业的整合之中。在“复星实业”下属企业的股权结构图中,无论是诊断试剂的核心企业“复星医学”及其下属的“复星长征”、医疗器械产业的整合平台“创新科技”,还是整合知名的中药国有企业“花红药业”、西药国有企业“重庆药友”,甚或信息产业中的“上海21世纪广告有限公司”,复星无不采用股权的激励方式。
“复星医学”原本为“上海复瑞房地产开发经营公司”,主业为房地产开发,注册资本只有1500万元。后转向做诊断试剂,且在2000、2001年为“复星实业”带来了2072万元和1232万元的收益。为推动其进一步的发展,“复星医学”于2002年11月进行增资,“复星实业”增资8075万元,占95%股份,“广信科技”和自然人朱耀毅各出资200万元和300万元,分别占2%和3%的股权,将“复星医学”的注册资本增至1亿元。这里,自然人朱耀毅目前是“复星实业”的副总经理,同时还是“复星长征”的总经理。而“复星长征”,原本由“复星实业”直接持有75%的股权。为了将作为总经理的朱耀毅的利益与“复星长征”保持一致,“复星实业”在今年6月份将持有的“复星长征”75%股权以账面值5721万元转给了“复星医学”,由于朱耀毅持有“复星医学”3%的股权,这样他也就间接持有“复星长征”的股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