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利临界点

   2023-07-11 互联网2900


  目前为止,吉利控股(0175.HK)的股价长期在1港币以下,凭借香港资本市场只融到了最多也就十亿元左右的资金,而其在海内外布点建厂所需的投入已达到几十亿。对此,杨健声称:“过去吉利要建一个厂还不知到资金在什么地方,但现在我们建一个厂,一定是资金已经到账后才会启动,决不会做超出自己承受能力的事。”

  但吉利内部人士透露。在湘潭项目投产之前,内部经营管理委员会曾有激烈争论,主要是后续投资的问题。管财务的副总裁从财务的角度并不赞同,他认为没有那么多的资金和人力,公司不可能到那里投资。管销售的副总也认为要到那边投资必须先做过市场调查再决定。但最终还是李书福拍板定案。

  事实上,在吉利高层看来,企业面临的最大问题并不是资金的紧缺。随着吉利全国布局的开始,“我们首先面临的是零部件配套体系的重新建立问题。”杨健说。目前,在吉利的400多家零部件供应企业中有近一半位于江浙一带,400公里以内的配套地理半径是吉利控制成本的重要手段。而不论是湘潭、兰州,还是正在部署的其他生产基地,要拥有同样的配套半径就意味着,吉利必须在短期内在当地培育大批与自己具有协同生产能力的零部件企业。

  同时,吉利也在悄悄调整其一度大张旗鼓宣传的海外战略。“在去年、前年的时候,我们强调已经出口了三十几个国家。现在吉利已经不提这个了。我们认为,国家进入的越多,面临的危机就越大,因为我们要系统地考虑我们的售后服务。”李书福和杨健的危机感来自于吉利起家的摩托车产业。原来中国是世界上第一的摩托车出口大国。但是现在日本的摩托车的市场占有率在慢慢的提高,中国的摩托车在慢慢的减少。这主要是中国厂商没有处理好售后服务的环节。

  自从参加法兰克福、底特律车展之后,吉利陆续接到来自欧洲、非洲市场的8000多辆订单意向,但“我们紧急叫停了一些新兴地区的出口项目。”杨健说。目前,中国轿车出口产品的维修大多委托给国外经销商,但是当产品竞争激烈、利润趋薄时,经销商必然会做出一些不利于企业品牌建设的行为。“单纯讲出口不行,要永久地存活于一个市场,必须在当地建立自己的售后服务体系和管理体系,而这涉及人员的派遣、管理平台的建设、配件的运输、包装等一系列问题。这是企业在海外长远发展的根本。”杨健指出。
 
举报收藏 0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隐私政策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