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质量危机将光明乳业拖入黑暗隧道。中国的“乳品女王”要为过去五年来公司累积的矛盾问题一一背书,她该如何收拾河山 2005年7月16日,距离郑州光明“回炉奶”事件曝光1月又10天,上海徐家汇闹市边一间风格古朴的茶馆。你很难把眼前这名因为疲惫而显得眼袋浮肿,低沉缓慢的语调中透着伤感的中年女性,跟你平时在电视或者论坛上见到的那位精明强干甚至有着些许傲慢的王佳芬联系在一起。 刚刚过去的一个月也许是这位中国最具公众知名度的女企业家生命中最难熬的一个月。河南一家电视台在6月5号的一则报道中称,行业巨头光明乳业在省会郑州的子公司光明山盟利用在露天堆放数天的过期变质的牛奶进行回收再生产。这条并没有经过特别严谨取证的新闻引发了一场雪崩。已经被肯德基“苏丹红”、雀巢“碘超标奶粉”弄得杯弓蛇影的公众再次选择用脚投票,而光明的缄默引发了更大范围的媒体声讨。 因为几次不合时宜的表态,身为总裁领导光明乳业已经13年的王佳芬成了众矢之的。在广州,光明产品的销量下降了30%,在河南省会郑州下降了90%,在东北的长春下降了60%。资本市场也翻脸无情,仅半个月的时间里,A股上市公司光明乳业(600597)股价跌幅就已近20%。上海市政府成立了专门的调查组进驻公司。 由于王佳芬最初的大意,光明整个危机处理的过程一再失当。“河南的事情一出,上海市奶业协会会长就建议我去找中宣部。他说不能让记者再发这些了,”王佳芬回忆说,“但我努力找过后,却没有成功。” 最后,包括法国达能集团在内的各光明乳业主要股东代表不得不赶至光明总部上海召开紧急会议,王佳芬在会上多次检讨,甚至自请处分。“光明历来最大的优势就是这个品牌,人们过去对光明奶有很强的质量认同感,但是不管媒体是否偏激,这次的打击太大了,很痛!”与上海农工商集团并列光明第一大股东的上海实业资产管理公司总经理姚方直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