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岁的索尼告诉了我们什么?

   2023-04-12 互联网4420


  井深的办公桌上,后来就一直摆放着员工送的土拨鼠泥塑。

  国际商人的创新梦想

  如果只有技术,“技术的索尼”绝不可能成为“世界的索尼”。

  “索尼必须向世界范围拓展,这是我们的宿命,是我们必须要走的路。”盛田昭夫坚定地表示,因为他体会到技术之外的另一种创新需求,那是一个突破日本,创造世界的梦想。

  在索尼成立初期,“MadeinJapan”差不多就是廉价、假冒伪劣商品的代名词,这让盛田心里非常不舒服。他暗暗下决心,一定要改变世界市场对这个词语的看法。在他看来,推行国际化,将企业展现给世界是改变这一现状的最佳途径。

  这位天才的经营者为了实现公司尽快融入国际化的目的,甚至创造出一个具有国际化发音,却没有实际意义的新公司名称。

  当“东京通信工业株式会社”逐渐需要迈入国际化之时,盛田感觉公司名称太冗长,对国际化的脚步有所阻碍。

  盛田昭夫和井深大翻遍了4本英文字典,寻找了不少典故,最后决定锁定在拉丁文的“Sonus”(声音)、英文的“Sunney”(可爱的孩子)组合成“Sonny”意指以声音起家的可爱顽皮孩子。但“Sonny”在日文词汇里的发音不吉祥,最后决定去掉其中一个字母“n”,“Sonny”变成了“Sony”,一个日式的英文。

  1958年1月,公司抛弃了在英语中拗口的原名,东京通信工业正式改名为SONY(索尼)公司。

  1960年2月一个寒冷的冬日,纽约,盛田等人从Delmonico国际公司运回了请其代销的3万台收音机,转入自己公司销售。那一天,索尼美国有限公司正式成立了。

  之后,索尼开始了疯狂国际化的道路。1961年,索尼成为第一家在美国发行ADR(由美国银行签发的代表外国公司股票,在美国市场上发行和流通的存托凭证)的日本公司;1970年在纽约证券交易所挂牌;从1972年的美国圣迭戈工厂起,索尼又开始了海外制造的布局。
 
举报收藏 0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隐私政策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