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工程师和国际商人的搭配,从此奠定了索尼的灵魂,那就是科技创新至上,营销策略辅助。
而此后的大贺典雄更是将两种风格合二为一。
当大贺还在东京艺术大学声乐系学习时,就被盛田看中,6年的穷追不舍最终让他放弃音乐而选择索尼。大贺热爱技术,读中学时曾想当一名机械工程师,以找出产品在技术上应改进的地方为追求。同时大贺又是一流的营销家,从1959年进入索尼开始,他塑造了我们熟悉的索尼产品的形象:黑、银色,精致时髦,高科技感。
“土拨鼠”的科技创新精神
“做别人没有做过的事(井深语)”,“我们要开创一个市场,而不是去附和既存市场(盛田语)”,索尼两位创始人的话就是索尼成功的秘诀。
公司在成立初期,规模小、资金少,只能从事科技含量低的电饭锅,乃至电热毯的研究与生产。即便如此,他们依然固执地认定:把发展技术作为重点,绝不模仿其他公司的技术和产品,并在以后一直忠实地遵循着这个原则。
也正因为此,在20世纪60年代初,索尼被称为“土拨鼠般的企业”,意思是指作为小企业的索尼不断地推出了很多以前市场上从未见过,实际上也没人制造过的东西。当索尼生产出一种新产品,同行里的巨头们就会等着看是否会成功。如果成功,他们就会向市场上推出大量的相同产品,分享胜利果实。很多年里总是首先出场的索尼就像是用于实验的土拨鼠。比如在晶体管方面,索尼原先是领先的,但后来东芝投巨资建立工厂,产量一下子就超过了索尼。与那些资金雄厚、已有数十年历史的大企业相比,根基尚浅的索尼自然处于弱势。
起初井深对于“土拨鼠”这种称呼非常气愤,但多年以后,他的态度变了。“作为电子企业,最重要的是不断将新的科研成果商品化,探索新生事物是理所当然的事,墨守成规是落伍的表现。如果灵活地运用商品化方面的土拨鼠精神的话,就会涌现出大量的新生事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