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爱斯VS宝洁:霸权与持续之道的博弈

   2023-04-12 互联网4010


  [1][2][3][4][5][下一页]

  成功背后的局限

  纳爱斯的成功基本是在比较竞争优势意义上的成功,而不是持续竞争意义优势上的成功。

  纳爱斯的胜利不能过分高估,原因在于,纳爱斯是否解决了消费品业的基本问题:如何去对没有多大技术含量的消费品创造“附加价值”?正是在这一点上,纳爱斯的胜利仍然没有跳出制造优势与成本优势的基本点。

  纳爱斯为用户创造了优质低价这样一个比较价值,但并没有提供产品之外的“附加价值”,它的广告所表达的品牌内含,也主要是服务于短期的产品促销,而不是表达一种与消费者的长期关系。

  在这里我们首先要注意一个基本的事实,在洗涤产业链条中,肥皂和洗衣粉比沐浴露、洗发水等产品的附加值要小得多,前者更多的是生活必需品,而后者更多还有生活品质的含义,所以我们可以看到后者的产量或消费量,要比前者少许多,这就意味着肥皂与洗衣粉的最大消费群是低收入群,而“沐浴露”、“洗发水”、“餐具洗洁精”的最大消费群则是中高收入群。纳爱斯自己也承认,他们的洗衣粉利润微薄,每袋洗衣粉利润不到一毛钱。

  这种市场结构是纳爱斯“优质低价”和促销广告轰炸成功的基础,也是纳爱斯一系列价值主张能够得到市场响应的主要原因。

  为了能更大限度地体现价格实惠,纳爱斯开始了大规模扩张与“委托加工”,初步形成了四大生产基地,30多个委托加工的庞大体系。

  问题在于,消费品业的持续竞争优势基本不是建立在产品上(尽管产品也很重要),而是建立在产品外的消费者价值基础上。因此,宝洁、可口可乐、沃尔玛这样一批跨国公司的能力,其实是体现在消费者价值上,而不是在产品上。

  消费行业的中国公司与跨国公司真正的差距是在消费者价值层面,而不是产品层面。如果纳爱斯要致力于做一个“中国的跨国公司”,那么它就首先要真正搞懂宝洁这类跨国公司持续成功的真正秘密。
 
举报收藏 0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隐私政策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