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爱斯VS宝洁:霸权与持续之道的博弈

   2023-04-12 互联网4010


  国有企业的市场份额要退出来,民营企业拥有的市场份额保不住,而跨国公司的市场份额在纳爱斯眼里又是假的——洋品牌之所以能够成功,借助的是国人崇洋的心理,“硬是从消费者身上榨取高额利润”,这种心态和思维与日益成熟、逐步理性化的市场格格不入,其间必然产生缝隙。

  由此纳爱斯看到了市场的真空。针对这种真空,纳爱斯的切入点是从比较优势入手,“不怕不识货,就怕货比货”。既然宝洁玩的是高举高打的“高价游戏”,纳爱斯就到处在说“只买对的,不买贵的”。

  纳爱斯从战略上将进攻点定在“高档产品大众化”上,相应的品牌营销策略也基本上围绕这一点展开。纳爱斯最早推出的雕牌超能皂,以蓝色与中凹造型出现,强调高效去污,以广告攻势和低价位出击,一炮打响。随后,纳爱斯推出雕牌透明皂,这一次,产品的定位是:去污加清香,以中等价位推出,配合了更大量的广告,再次大获成功,这一次的成功使纳爱斯一跃成为肥皂行业龙头老大。

  接下来纳爱斯开始进入洗衣粉。1999年,纳爱斯建成全自动喷粉设备,这在世界上也是少有的先进设备,当年进入行业三甲。而到2001年,就已经大大地超过竞争对手:纳爱斯以年产89万吨稳坐第一,相当于所有在华跨国公司销售总量的5倍,超过国内前10家的销量总和,是第二名“奇强”(29万吨)的三倍。

  从2000年开始,纳爱斯开始了它的产品线扩张,从洗衣皂和洗衣粉开始向雕牌牙膏、纳爱斯香皂,2001年,又增加到水晶皂、沐浴露、洗发水等。显然,纳爱斯在构筑一个新的洗涤王国,它为自己构筑的目标是:实现纳爱斯成为“中国跨国公司”的目标,进入全球经济圈。

  纳爱斯的胜利在中国消费品业具有里程碑意义——纳爱斯是中国融入WTO下国际经济圈的第一代胜利者,纳爱斯充分展示了一种“胜利信心”和“中国特色的竞争策略”。

  纳爱斯胜利了,但这一胜利的层次并不高。这一次退却的宝洁,并不是真正实力体现的宝洁,真正在战斗在第二轮,乃至以后。在2004年11月18日的央视招标会上,宝洁夺得标王,这是跨国品牌在中国第一次成为标王,同时也宣布宝洁在中国新一轮的市场争夺战即将开始。
 
举报收藏 0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隐私政策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