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星靠什么超越索尼?

   2023-03-08 互联网4670
核心提示:虽然日韩企业还不能领导新技术潮流,但它们却能够成为许多新产品的潮流制定者,并经常以此地位享受着比技术发明者更丰厚的利润。

虽然日韩企业还不能领导新技术潮流,但它们却能够成为许多新产品的潮流制定者,并经常以此地位享受着比技术发明者更丰厚的利润。让我们从那些从没有技术到掌握技术的日韩赶超历程中,寻找技术中国的启示。

  模仿中的主动性

  战后初期的日本企业,技术落后欧美20余年。跨入20世纪70年代,震撼世界的赶超奇迹却令人无法继续无视这个岛国异军突起的技术实力。这个奇迹的产生,最初也起始于大规模引进和模仿欧美技术。由政府参与规划和支持的有计划有步骤的技术引进,为日本企业带出来一条迅速改变技术落后局面的捷径。

  战后的日本能迅速在钢铁、汽车、电子、数控机床等领域赶上甚至超过欧美,靠的并不是被动的模仿。有人说日本人“花一块钱买进技术,花三块钱进行改进创新”。购入的欧美自主技术,并没有仅仅被直接使用,而是用来肥沃了日本原本贫瘠的技术创新土壤。

  模仿主要是建立在“逆向工程”的模式上。这种做法是解剖引进的产品,研究其内部结构和逻辑,在充分理解原有产品基础上,寻找改进创新的可能。这给日本企业带来有效的学习机会。而大量学习的积累,又提供了在模仿中创新的可能。周而复始,日本企业迅速在被动引进模仿中找到了主动。

  市场拉动的价值

  和众多技术创新一样,录像机是美国公司阿派斯(Ampex)1956年的发明。然而能够做到将这个和大容量冰箱一样笨重的产品缩小到能够便利运载的体积的企业,却是60年代业界的后起之秀——索尼。这个突破最为重要的意义在于:U-Matric将录像机推向了家庭,创造了一个全新的产业。阿派斯和飞利浦无疑提出了创造性思路,而索尼,却操纵了一场革命性转折。录像机的最初发明者们,最终只能对着索尼所赢得的丰厚利润,望洋兴叹。

  这种发动革命的能力虽不是建立在技术发明的基础上,但显示了日本企业将技术商品化并进行高质量大规模生产的能力。一般说,新产品在两种推动力的作用下产生:“技术推动”(TechnologyPush)或“市场拉动”(MarketPull)。日本企业的“逆向工程”多是市场拉动的产物,并以大规模市场应用为目的。正是长期以悉心模仿学习来寻求改进创新的过程,培养了日本企业将技术商品化和投入大规模生产的能力。

 
举报收藏 0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隐私政策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