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星靠什么超越索尼?

   2023-03-08 互联网4670


  号脉研发冷漠

  日韩从一个没有技术的过去,奋斗到了掌握制造和产品技术的今天。虽然日韩企业还不具有美国公司那样领导新技术潮流的能力,但他们却能够成为许多新产品的潮流制定者(trendsetter),并在许多情况下,以此地位享受着比技术发明者更丰厚的利润。

  寻找技术中国,已是我们的当务之急。一开始便以成本优势进入国际分工环节的中国企业,正逐步面临盈利空间不断缩小的危机。我们不得不承认:改革开放以来,我们缺乏日韩在赶超时期那样对技术的重视。

  暂且不论“贸工技”的正误,柳传志的这个提法洗炼地勾勒出一个“不懂得市场,有了技术又能如何”的现实。历史,逼迫我们的企业必须先花时间补上市场这一课。一些企业却浑然不知,这种“学习市场”的立意,不可能继续适应新阶段的需要。

  事实上,无论你是不是一个技术型企业,靠单纯模仿是无法维持竞争能力的。日本60年代曾经有个叫做Yamika的公司,被称作“索尼第二”。Yamika曾以其价格优势在美国的相机及电子手表等市场上成为老大。然而与全力在模仿中创新的索尼不同,Yamika只是单纯地模仿美国及其它日本公司的产品。虽然Yamika具有强大的市场宣传能力,然而这个曾名噪一时的企业,今日已不复存在。

  与当年日韩企业不同,我们正享受着一个巨大的市场空间。也许正因为如此,企业似乎没有太多快速更新产品的需求压力。这样的格局,直接导致了对于引进技术的偏重,和对消化吸收乃至创新引进技术的忽视。结果成为:我们的企业缺乏日韩企业对新产品开发的执著追求。

  技术中国+市场中国

  不要忘记,技术创新不仅仅来自灵感,许多创新出现于对企业之本——扎扎实实做产品,认认真真为顾客着想——的追求过程之中。我们应该看到,日韩企业均从模仿起家,并不是从一开始就拥有技术。然而,大量引进和模仿的最终目的,是提供创新的土壤。国家发展改革委产业发展研究所张昌彩博士指明:在60年代中期,日本机械行业消化吸收和创新的16.9%用于引进,68.1%用于对引进技术的改进和创新,而在电子行业这两个数据分别是24.4%和48.1%。而我们国家在1997年技术引进经费为236.5亿元人民币,而消化吸收经费只有13.6亿人民币,消化吸收经费仅相当于引进经费的5.8%。
 
举报收藏 0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隐私政策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