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企业经济效益提高的因素很多,起决定性作用的,一是技术,二是人才,三是管理。国外经济学家认为,西方工业化是"三分靠技术,七分靠管理".管理就是生产力。
本世纪的前十年,是中盐扩张的十年,做规模的十年,粗放发展的十年。其管理则从粗放式向精细化转变,不断往纵深发展,也取得了不错的效果。与此同时,管理的压力也正逐渐显现。
扩张以后,中盐虽然出台了不少管理规定,但仍有许多地方还存在管理中的"盲点"和薄弱环节,在与市场经济的碰撞和对接中出现了明显的不适应。
中盐的发展正处在重要的结构转型时期,已进入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企业的管理水平跟不上,必然影响企业的运行质量。向管理要效益才刚刚开了个头,中盐面临的是管理的全面升级。
情怀篇
有道之企业方有未来
中盐崛起因素较多,还有一点,不得不提,那就是企业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履行社会责任、做合格企业公民是现代社会对企业的普遍要求,更是中央企业报效国家、回报社会的重要体现。
2011年,中盐努力树立负责任的社会形象。
一、成功平息"3.16"全国食盐抢购风潮。中盐的应对措施被国务院应急办列为应对突发事件的典型案例,入选中组部有效应对突发事件案例选编。
二、加强与盐行业的协调。成功组织了"全国盐业情系西藏"援助活动,举办了全国盐业对口援藏会议,为西藏盐业募集资金,中盐对口援藏工作入选本年度国资委评选的优秀社会责任实践。
三、推进社会责任管理的日常工作,明确了社会责任部门,发布了中盐历史上第一份社会责任报告。
因为央企、国企的特殊背景,公众对它们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有着更高的要求。实际上,使命感是所有企业长期保持发展活力的驱动力。李嘉诚多年来就不断秉持这样一个观念:经商必须有正确的运营观和任务感。
西方战略管理和企业文化课程中注重的"mission"-企业使命,用古人的话说就是"道","道可道,非常道"的道,"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道,"替天行道"的道。能够长期成功的企业,一定是"有道之企业",换句话说,一定是有远大志向,有高度使命感,有企业文化的公司。有着远大志向的企业不一定能办得大,但没有远大志向的企业一定办不大。
在谈及这一话题时,茆庆国悠悠地说道:"中盐资产规模,从当初的30多亿到今天的400多亿;我坚信国有企业一定可以搞好,充满了自豪感,是在为理想奋斗,体现了人生价值。"
中国人素有大国情怀,特别是见证了中国经济从弱到强、中国企业由弱到强的发展过程的一代,体会更加强烈。国家的强大是因为经济的强大,经济的强大是因为企业的强大。中华民族的优秀企业家,都有进入世界500强的决心,并以此为荣,茆庆国便是其中一员。
第一轮"两步走"战略
第一步成为中国、亚洲最大最强的盐业企业
在3~5年内,通过合理布局,结构调整,资源整合,突出发展主业,重点进行产业与产品结构调整和升级,盐产量超过1000万吨,盐化工发展起好步,成为中国、亚洲最大最强的盐业企业。
第二步成为世界上一流的盐业企业
再用3~5年的时间,盐和盐化工并举发展,打造盐化工产业链,形成产业结构合理、产品品种多样的发展格局,盐产量超过1500万吨,盐化工产量吨位突破200万吨,成为国内主要化工企业,把中盐初步打造成为世界上一流的盐业企业。
第二轮"两步走"战略
第一步
成为国内领先的盐化企业
用五年时间,以第一轮发展目标为基础,完善产品、产权、组织、人力组织结构,重点发展三大主业(以盐为核心,突出发展无机盐和盐化工产业),建立食盐业务新模式,完善基础盐化工产品的产业布局,形成区域竞争优势,新型化工品起步并初具规模,实现盐产量、销售收入、利润总额、资产总额翻一番,成为国内领先的盐化企业。
第二步成为世界上一流的盐化企业
再用五年时间,完成覆盖全国的食盐物流配送体系建设,维持并依托基础盐化工产品的领先优势,向下游发展新材料、精细化学品和特种化学品,由基础化工向专业化工转变,由传统资源型企业向绿色环保型企业转变,形成人才、技术、资源、资金四个支撑,实现销售收入、利润总额、资产总额再翻一番,建设绿色中盐、科技中盐、效益中盐,把中盐做强做优,使之成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世界一流企业。




